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才能在新課改的腳步聲中,既能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又能重視對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既能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學習中度過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又能合理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少一些作秀的成分,以達到初中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圍繞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的做法就是: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和理性知識的升華。此外,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的認識活動是與人的情感活動、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只有對學生認識活動進行指導,對學生情感活動進行激發,才能使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有機的統一。這些研究都為實際應用情境教學法提供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依據。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不僅在于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情感活動,還在于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有效地改善教與學。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沒有任何成功的體驗,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只懂得一些生硬的概念、原理,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則無從談起。但如果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所設計的教學步驟觸及了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就會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那么就很容易達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統一。如我在講《統一的多民族》時,本節內容從知識目標上需要學生掌握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要維護民族團結,知道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在能力目標上,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把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要求從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強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加強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解。所以從這個三維目標出發,在講到臺灣問題時,課件中播放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輕柔哀傷的音樂節奏中,學生的情緒迅速受到感染,課堂也成了情感場,師生開始共同討論兩岸為什么會有這個愁?如何來解決這個愁?學生發言非常熱烈,從古談到今,更進一步認識到了臺灣作為我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是一定要回到祖國懷抱的,針對當前活動的日益猖獗,同學們更是群情激昂,提出了不少創造性的設想,雖然有些設想過于偏激,與爭取在和平的前提下解決臺灣問題有出入,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意識,但學生的認知活動達到了最佳狀態。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現去激發其智慧的潛能,培養其強有力的內在學習動機,即把人的本質創造精神引發出來,這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現代教學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而要能提出問題,首先要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課前可以安排“三分鐘時政播報”、“社會熱點與教材透視”等話題,在每節課之前請一位同學結合所學知識對我們身邊的某種行為或現象進行評議,或講一個故事,然后由老師和學生進行評定,這樣可以激發學生關心時事、探索社會的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中還可以提出很多與教材知識密切相關的專題內容,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的危害(再談“9?11”事件),的“法理”言論,上海腐敗案與依法治國,西部大開發與共同富裕等等,以主題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這樣不僅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倡鼓勵學生質疑,讓他們在預習中質疑,進一步探索問題;在討論中質疑,共同探討問題的結論;在老師講課中質疑,通過雙向交流解決問題;在練習中質疑,提高解答問題的準確率。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積極引導,或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盲點,由教師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質疑。如在教學《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時,我們說“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學生對此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共富”的理解也不透徹,是否等同于“同步”和“同等”富裕呢?這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了“現在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地區、行業、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懸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樣不是與共富相悖嗎?”然后引導學生理解現階段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同時還有如技術、資金等要素也是參與分配,并提倡奉獻精神。”并繼續提出共富是一個過程,是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幫助后富的人,最后實現共富。通過這樣的問題提出并引導,學生就會引起一連串的思考,從而將問題的理解引入深入。
再次,要幫助學生化解難點,提高知識運用的能力。在每課時的教學內容中,必然會有不同的疑難點存在,尤其是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課中,學生難以理解的觀點和理論比較多,如果僅就理論的東西理論地談,勢必對初中學生來講是非常枯燥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正確處理教材,把理論化的內容以比較通俗易懂的形式講給學生,可以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化解難點。如講“看不見的手”一節內容中,對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學生雖然能夠理解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商品價格的變化影響著各種資源的流動,就好像一只“看不見的手”調配著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但仍很難理解這就是市場經濟規律。針對市場經濟這個理論性很強的概念,我引出了相關材料加以繼續說明: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彩電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像長虹、康佳這樣的彩電巨頭應運而生,彩電大廠達數十家,到了1997年,彩電各企業為爭得一席之地,不斷開發新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從而引來了彩電價格戰,29英寸彩電從過去的近萬元下降到現在的二千元左右。2000年,各大彩電企業的老總,召開了一次彩電峰會,其目的是要求到會的廠家,減少彩電。然后與課本中的果農材料結合起來問:中國的彩電也好,紅果也好,為什么從狂潮到降價又減產?通過學生討論分析,逐漸理解其實價格的漲跌就是一條市場經濟規律在影響著,就好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揮著人們的行動,也逐漸使學生感受到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的過程中還存在在一些缺點,如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所以有時就會出現“一哄而下”或“一哄而上”的現象,這就需要有另一只手來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為下一節教材內容打下伏筆。
建構主義把資源分為五類:(1)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資源如教科書、教材、媒體等,從教師手中解放出來,作為一種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共享;(2)將指導和組織教學的教師與教師所提供的指導和幫助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3)將學習環境中所形成的特定問題情境和任憑性的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4)將相對于個體學習的學生群體作為重要的學習資源;(5)特別重視學習資源知識表征方式的多樣性,因此由電子網絡信息提供的包括符號、圖像、聲音、場景等多維的、動態的、交互性的學習資源受到了高度關注和重視。所以我們確實應該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相聯系的。但是我們主張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要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開發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件,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采用適當的技術資源,為教學錦上添花。再者,根據建構主義所提出的在現代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多媒體資源外,教師本人及他的指導和幫助,教科書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等都是教學的相關資源,作為教師既要利用好日漸發達的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好處的現代教學手段,又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的教材、粉筆黑板、教師的引導講解,即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等仍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教學方法。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基于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資源,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有可能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于鮮活、互動、多樣、探究的有效狀態,我想,這樣的課堂教學,應該才是有效性的教學,通過這樣的教學,也才能走出新課改的誤區,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出彩、出成績。
總之,面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和諧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揮,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所有學生都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上一個教育論文:貫徹我校“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方針,搞好學生閱覽,提升學生素質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