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羅吉斯說過:“如果我能夠知道他表達了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達的動機是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達了以后的感受如何,那么我就敢信心十足地果敢斷言,我已經充分了解了他,并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影響并改變他。”這句話被稱為管理界的至理名言,我想它同樣適合于教育。“每個學生都是藏著寶石的礦石,只是有的寶石外露,有的寶石深藏,有待我們發現和挖掘。”只有多一些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才能使學生從情感深深地體會到老師的可敬可親,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反復咀嚼這句話的涵義之后,我認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于是,我開始在實踐中嘗試與學生溝通,實踐證明,與學生良好的溝通,既縮短了師生雙方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又促進了彼此情感的交流。那么,如何跟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呢?
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靈魂,首先就得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要了解學生的優點缺點,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方方面面:
父母從事什么職業?家庭經濟生活狀況如何?父母感情和關系怎么樣?在誰身邊長大?經常和哪些人交往?經常看哪些書籍?有沒有知己朋友?有沒有不良嗜好?學習認真刻苦嗎?學習不認真不刻苦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因素有哪些?如果沒有對學生的一片愛心,教師能對學生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嗎?如果有了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能不贏得學生的熱愛和理解嗎?
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是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人,是一個有強烈求知欲望的人。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就必須以學生個體發展為本,而不能以教材與考綱為本,搞大一統、一刀切的批量。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特長。我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主要是靠他的特長,所以我們要培養有特長有個性的學生。
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體罰和變相體罰已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痼疾。有的教師缺乏良好的個性修養,性情急躁,容易感情用事,不講場合、不顧后果,一遇上不順心的事或心中有怨氣,就遷怒學生;有的教師缺乏工作經驗,辦法不多,一遇到特殊情況就不知所措,慌亂之中往往采取粗暴的辦法對付學生;有的教師過分注重考試結果,學生稍有差池,就大發脾氣,或責怪訓斥,或挖苦諷刺;有的教師陳舊的師生觀作怪,信奉“教鞭下面出人才”,認為“打是疼,罵是愛”,學生偶犯錯誤,就大發雷霆,輕則留校,重則打罵……試問:如此不尊重學生人格的教師又怎能贏得學生的尊敬?
孟子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話說得言簡意賅,極為深刻。俄國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也曾說過:“對人不尊敬的,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用自己滿腔的愛去關心、尊重學生,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溝通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為學生尊敬愛戴的人,使更多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師生間良好的溝通,既縮短了師生雙方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又促進了彼此情感的交流。以真誠之心換來信任。溝通從心靈開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以前我總認為:我是老師,我的言行都是為學生好,學生理所當然地應該接受。但在事實面前我終于發現,老師良好的意圖未必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開始“蹲下來看孩子”。對班上的淘氣包,我不再諷刺、挖苦;對多次違紀的學生,我變批評為啟發誘導,一次、兩次、三次……終于,我的真誠換來了孩子們的接受,換來了孩子們的進步,換來了孩子們對我的信任。學生們對我不再敬而遠之,逐漸愿意接近我,和我講心里話。真情包圍了我和學生,真誠讓我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如果教師能給學生一個微笑,學生必定回報一個溫暖的春天;如果教師能給學生一片愛心,學生必定回報一片寬廣的海洋。教師只要放下架子,走進學生的生活,一句笑話、一個微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只要傾注一片愛心,就能走進學生稚嫩的世界,走進學生純潔的心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和學生的溝通應該從心靈開始,以真誠之心換來信任。成功的教育取決于多種因素,但溝通是前提,溝通是走進學生心靈的橋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