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許多題目講過了、做過了、考過了,有的還不只考過一遍,最終學生還是做錯了,于是一味地埋怨學生“笨”。熟不知這些錯題的背后,往往隱藏了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彌補這些漏洞呢?整理錯題本不失為一劑良策。
在錯題本上,教師可總結歸納不同學生發生的不同錯誤或錯誤的不同類型,分析出錯的原因。筆者每周將學生易錯的題剪下來,整理在錯題本上,同時還復印成講義給學生重新做;有時也會帶著本周內學生的錯題檔案,上一節“錯題反思課”。這樣的反饋對提高學生的成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對那些接受能力慢的同學,這種“再射一箭”的措施非常有效,即變反思錯題為弄懂錯題,吃透知識,牢固掌握課堂內容。
實踐證明,教師建立學生錯題本,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的不懂之處對癥下藥,在薄弱處重錘敲打,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會更到位,對課堂的駕馭會更自如有效,教學質量隨之提高。這樣做既避免了題海戰術,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教學和學習效率。
學生學習過程中出錯是很正常的。出錯本身并不可怕,錯誤恰恰反映了一個學生在知識理解或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膳碌氖浅鲥e后不能及時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所以,為了避免同類錯誤的再次出現,學生建立個人的錯題檔案是非常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錯誤也是財富。發現錯誤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過去,學生做錯題以后,在作業、試卷上訂正了事,時間長了就淡漠了。如果作業本、試卷丟了,更是無從稽查,學生心中無數,教師心中也無數,后來的復習補救就沒有了依據。結果是這次考試犯了一個錯誤,下次考試是原封不動的又來一遍。如果學生對自己考試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清晰記憶的話,那對每個學生而言,都將是受益匪淺。
使用錯題本,要求每個學生各種情況下的錯題都按本來面目集中到錯題本上,這就等于建立了臺賬,師生復習都有準確的依據。重視對錯題的積累,學生才會對錯誤的和正確的解題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從而減少再次出錯的概率。而學生的內在的知識系統也會隨著錯題檔案的增加更加完善,更加嚴密,以后考試中的錯誤也會逐漸減少,成績則逐漸提高。錯題檔案中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精。
(1)把做錯的原題在錯題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太浪費時間??梢灾笇W生直接將錯題剪下來貼在錯題本上,要求在錯題下面留有一塊空白,用來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明確是審題失誤,還是思維方法錯誤或者知識錯誤、運算錯誤,這是建立錯題本最為關鍵的環節,同時糾錯。
(2)定期歸類、每次復習結束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把解題過程中所犯錯誤進行歸類整理,把它們分成知識型錯誤、思維方法型錯誤、運算錯誤等幾部分。這個過程是學生再學習、再認識、再總結、再提高的過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經常閱讀。之所以出錯,大多因為知識點不扎實,所以對待錯誤要經常“見面”,就像“1+1=2”的問題,即使是夢中也不會出錯。
?。?)可以劃掉完全弄懂的題,對重復出錯的以及還沒有明白的題做上標記,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長此以往,可以進行二輪、三輪甚至多次的“篩選”,直至這些題目完全掌握。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