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而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心理上的愛好與追求,從而成為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動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見興趣之重要。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激發課堂活力,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多年的職校教學經歷,我認為,培養專業課學習興趣,是提高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關鍵。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作為一個教師,其課堂語言若遇到“說者有心,聽者無意”的情形,課堂的教學效果無形中大大削弱了。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鐘的課,對于大部分好動的學生來說,仍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只有隨機應變地穿插幽默的語言。這種幽默往往可以調節教學節奏,輕松課堂氣氛,也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首先建立起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特別是職校生,他們在入職校前大都是被老師“遺忘”的一族,他們自己也以差生自居。為了改變這種職校固有的師生觀,讓學生找回信心,激發興趣,教師應先和學生交朋友,在師生關系融洽的前提下,再上課。四年職業學校的教學生涯,兩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懂得要想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你必須讓學生先了解你,特別是你的思想。所以通常情況下在我上第一堂課時我幾乎不講課,我要把這個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了解我,因為我懂得第一堂課對我今后教學的重要性。
同時我要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我們是朋友了,同學們要記住,在我眼中,沒有差生,我不會以學習成績論人之優劣,也許你過去做得不夠好,但這并不意味著你永遠做得不好;也許你文化課不好,但專業課好;也許你的學業不好,但你在其他方面有特長。總之,在你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別人肯定、學習的地方,都有閃光點,我不會把你們當差生,你們也決不是差生。”這些話,讓學生看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他們不再自暴自棄,不再以“差生”自居,他們從中感受到了平等。至少在我的面前是平等的,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學生喜歡我也會喜歡上我的課。
學生之所以不喜歡學,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知識的重要性,而是他們不能感受到學知識的樂趣,沒有成就感。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搭設成功的舞臺,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享受快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青少年好好學習的愿望。教學中,我們往往見到優等生勤學好問,學習興趣濃厚,成績差的學生則少思寡問、學習興趣淡漠。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學習好的學生在不斷的表揚和成功中歡快地學習,興趣不斷發展,學習差的學生卻在一次次批評和失誤中艱難地學習,興趣日趨急減,所以興趣和成功緊密相連。職校生雖然普遍基礎知識不扎實,但他們對成功懷有同樣的渴望和興趣,教師如果能夠提供機會,常常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就一定能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感到學習是樂而不是苦。如:我在指導學生零件時,我有意識的對那些學習興趣不太濃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使他們的零件誤差更小,外觀更漂亮。然后在學校技能大賽中把他們作品展出,在全校師生面前給他們創造了成功的機會。他們也看到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努力不夠,以后他們更會努力學習了。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傳授者,學生則是消極的接受者,教師提供理論知識,學生囫圇吞棗地接受;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在職高生的學習。教師不應該讓學生整堂課的靜止,而應讓他們動起來。怎么動?是我們要考慮的,我在專業課的教學中,采用的是項目教學法,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師生互補、教學相輔”。這種教學法將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在分析任務、解決任務等環節中發揮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則始終起著“導演”作用,學生在導演的指導下是一名名演員。教師既要選擇好的“劇本”即符合教學需要的項目,又要在課堂討論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發揮,獲得最大的收效。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學生覺得有事可干,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有所成,學有所得的目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