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審題、選材與立意階段如何訓練學生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呢?下面以作文思維訓練一例,具體說明。
題意是:“遇到障礙,能夠發出千百倍力量的是水。”要求:請你結合自身感受,自選取角度,寫一篇800安的文章,題目自擬。
通過審題可以看出,這是一道話題作文,寫作的文體不限。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水的比喻義,并且能夠概括出其中所表現的精神品質。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題意進行相關思考:(1)進行再造想像。想像題意所展示的畫面,在腦中呈現“形象”。(2)運用形象進行思考。分析“水”的特性,理解其所表現的精神品質。
學生可能想到水的力量形成過程。比如,長江之水,以百倍的力量沖破高山險阻,奔騰到海,表現出戰勝困難的毅力。實際上是讓學生在明確中心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感受,選取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記敘文或者寫讀后感。
在構思上,如何讓學生精心打造最能表現文章主旨之處(詳寫的段落)?如何使文章的立意新穎,體現創造性呢?以“千米沖刺”為例。為了表現“戰勝困難的勇敢、剛毅”,需要具體寫“沖刺的鏡頭”。如當時的緊急情況、自身的體能狀況以及腦中所想。在這一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以聯想和想像做橋梁,力爭在選材與立意上創新。
有的學生聯想到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摔跤的武士叫大波,他在與對手“較力”的關頭,總是敗下陣來。后來禪師指點他:在較量的瞬間,要把自己想像成“大的波浪”,用“驚濤”“拍”岸,這樣勇氣和力量就會倍增,于是他成功了。這位學生運用聯想和想像獲得了真實的感受,在沖刺的瞬間“物我合一”,真實地再現了沖刺中的勇敢與剛毅,很有創造性。
教師在寫作思維訓練中,在關注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不斷轉化的同時,也要促使學生發散型思維和聚斂型思維的不斷轉化。實際上,發散型思維和聚斂型思維也包容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中。
比如,同樣是上述“水”的話題作文中,教師可以舉小說《紅巖》中主人公華子良的例子,以此作為“引爆點”,啟發學生進一步進行發散思維,以便比較出最佳材料。華子良同志原是川北“華鎣山游擊隊”的政委,被捕入獄后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而“裝瘋”,以迷惑敵人。最后他聯絡監獄外地下黨組織,成功地組織了越獄行動。這一表現特別像水的特性: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存在的方式,但他忠于黨的一顆紅心永不變。
一位學生經啟發后,聯想的內容有兩個:(1)聯想到自己的舅舅,本來是小兒科大夫,在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毅然走上“前線”,治療呼吸道疾病,其救死扶傷的紅心不變。(2)聯想自己在抗“非典”期間,改換了學習方式,用各種方法堅持學習。學生經過聚斂型思維,刪去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可以說,教師的“拋磚引玉”促使學生找到了與水的這一特性相似的事件,將發散型思維和聚斂型思維相結合。
其一,學習方式有四種:在校學習、聽輔導班的大課、到老師家學習、抗“非典”時期讓老師用電話輔導。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第三種,即教師面對面地輔導。
經過聚斂型思維的訓練,學生刪去了在校學習的內容,因為后三者最符合“非典”時期的自身實際,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于是,學生將文章中心確定為“”通過在“非典”這一特殊時期,自己如饑似渴地學習的描寫,表現中學生們戰勝困難的勇氣。這一立意的確定,是教師促使學生發散型思維與聚斂型思維二者結合的結果。
經過聚斂型思維,學生擬定的題目為《求學中的苦辣酸甜》。文章先從“考砸了”起筆,到最后“提高了名次”結束;結尾通過議論抒情,交代出自己渴望考上好高中的強烈愿望,文章做到了首尾呼應。這是教師第三次啟發學生將發散型思維與聚斂型思維結合。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