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即在“師問”中反思。“師問”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啟迪學生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有未經設計的“是不是”“對不對”的習慣性提問;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有偏離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無方向性提問;有偏離學習內容重點的隨意性提問……我想,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提問的目的性造成的。小學生的學習必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教師要把問題提在學生需要反思處,要帶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這樣的目的來設計提問,并結合學生的自我提問,逐步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反思。
小學生的學習必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教師要把問題提在學生需要反思處,要帶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這樣的目的來設計提問,并結合學生的自我提問,逐步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反思。
問就要問在點子上,問在關鍵處。在知識關鍵處精心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的障礙。一是在知識生長點處提問,要從一個知識點延伸出更多的知識來,為新知識找準生長點,誘發學生從已有知識向新知方向思考。二是在知識重點處提問,引導學生回想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尋找難點。三是在知識聯系處提問,用聯系的觀點把新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網絡中,以新知識聯想舊知識,并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學習水平,自己去自學、去發現、去再創造。四是在知識的難點處提問。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不同學生的學習難點也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有意識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有針對性地反復引導,學生才能有所突破。
在知識的關鍵處發問是為了提醒學生注意并引起思考,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接受問題后有時間來醞釀、發展和組織想法。
認知偏差處是指學生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由于教師固有的思維或理解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認識與教師認識之間的差異,教師往往以自己的話來代替學生的話,教師自己理解了,就認為學生也理解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追問“你是怎么想的”“這是什么意思”“是這樣的意思嗎”等,根據學生回答的信息反饋,可以及時捕捉到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教師要善于洞悉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思維臨界狀態下適時點撥,促使學生“頓悟”。引問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思維的點撥。
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中,當思維遇到障礙和矛盾而不能進一步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時,教師應在關鍵處有意識地引導和提問,及時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打破思維定式,開拓思路,突破難點,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如在學習中,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形似質異”的知識,就很容易習慣地利用以往形成的思維經驗來進行理解。這時,教師可多問幾個“為什么”“你們怎么想的”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互相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就是突破重點的過程。數學學習要像進行科學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總結出結論;也可提一些有啟發意義的提示性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自己去尋找答案,實現知識的頓悟與內化。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知識和規律,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設提問讓學生由疑惑不解,進而積極思維,到最后豁然開朗,如此遞進,將會達到更加完美的學習效果。
考點,就是指在試卷中經常出現的練習形式。考點處詢問就是在課堂教學時,為了引起學生對學習相關知識的重視,教師針對這些“點”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考試的相關內容,力求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及時準確地掌握這個知識點,使學生在今后學習和復習中學會有的放矢,實現有針對性地把握考試命脈,進而培養學生對試卷習題的反思能力。課堂中,教師在考點處反問時要力求突出重點、難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些容易但必考的考點,教師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有意識地加以說明與強調。對難一點的內容,可把問題分解為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一系列小問題,通過問題層層地推進、解決,幫助學生理解有難度的考點,讓學生學會從考試的角度來反思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激勵性評價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說些提醒性、激勵性的評價語,以對學生巧妙點撥、無痕引導,如“能不能說清楚”“說對了但說得不全”......要多來些贊美的鼓勵性評價,如“非常善于聯想”“很不錯”“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等,以此將學生的學習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反思”成為可能。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