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經人才是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高等財經院校能否培養出合格的財經人才直接關系到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興衰與成敗。目前,不少財經類大學生在市場激烈競爭形勢推動下,注重了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但又出現了道德素質下滑的傾向。故需高度重視道德在財經專業人才培育中的作用,加強財經人才的德育教育刻不容緩。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對財經人才的需求一直都處于一種上升的趨勢,即使是在大學生人數激增,面臨就業困難的今天,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相對很多專業來說依然比較好。然而,從全國各地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中我們也不難得知,目前,不少大財經類學生在市場激烈競爭形勢推動下,注重了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但又出現了道德素質下滑的傾向,給學校、用人單位和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這已引起高等財經院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科學,其根本指針或著眼點總是指向社會整體的普遍價值和長遠價值,高度關注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和諧,強調經濟參與社會合作與實現個人自我完善的辯證統一。這種價值指針引領當下中國財經院校財經人才培育中各種矛盾的解決,從而為培育合格的財經人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具體而言,道德教育在財經人才培育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形成,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社會道德行為失當的現象在各職業領域都時有發生。在財經從業人員中有一部分人在這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各種弄虛作假、損公肥私、敷衍塞責以及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等不道德現象,使整個行業的道德風尚受到嚴重的干擾和侵害。要抑制和轉變不良風氣,就需要加強財經人才的道德教育,讓財經人才明確行業道德要求,規范職業行為,并形成職業良心和榮譽感。通過這樣的道德教育,可以促使財經人才大大提高道德水平,從而減少甚至消除目前財經職業生活中那些消極現象,達到凈化社會道德風尚的目的。
2.有利于提高財經人才的理論道德水平。道德具有激勵功能,它通過自我評價,激發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避免惡行,堅持不懈的追求善的行為。加強財經人才的道德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發揮道德的激勵作用,讓財經人才的道德認知從無到有,從有到全。通過道德的激勵作用,可以鼓勵財經人才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和潛能,促使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明辨方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實現人生理想和目標,自覺地在本職崗位上忠于職守、無私奉獻。
3.有利于樹立財經職業道德信念。實際生活中,不少財經人才在從事相關財經職業時往往處于矛盾、困惑和茫然的心理狀態。財經人才一般知道應依法辦事,要遵守職業道德,但在當前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同時接受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機制的作用,要適應原有和變化了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和法定職責,財經人才往往深感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加強道德教育,可以幫助財經人才重塑道德信仰,建立道德信心,弘揚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假惡丑,凈化道德環境,催生新的道德準則,維系社會的和諧穩定。
作為人才,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人品。人品不好的,就是再有本事,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財經人才,作為眾多人才的一種,因為與經濟活動聯系緊密,故更需要強調品德的重要性,品德必須是第一位的。高等教育如果只重視專業能力的學習和教育,輕視或忽略德育素養修養,必然會擾亂經濟生活秩序。大量的實踐證明,現代經濟生活中出現的許多、偷稅漏稅、挪用公款等經濟違法犯罪活動以及大量腐敗現象,幾乎都與財經人才德育素質不高分不開。這已經成為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一個“毒瘤”。鏟除這個“毒瘤”,必須大力加強財經人才的德育教育。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指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指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基本內容而構成的價值體系。它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思想理論基礎,是激勵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維系全民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也是引領當代財經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它為當代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錘煉優良品德,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發展動力,明確了基本途徑。加強財經人才的德育教育,必須堅持這個根本指針。
2.強化師德意識。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品質。教師師德意識強,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激發更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引領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可以肯定地說,現在一些財經類大學生不喜歡德育課,疏于品行的修養學習,與一些老師的師德意識不強有很大的關聯。一些專業老師在課余甚至在課堂上鼓吹學生只上專業課,不要聽或者少聽德育課,完全忘了教師除了教書,還要“育人”本職。強化師德意識,一方面,需要教師發揮主體性、能動性,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行為示范”;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監管力度,建立集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于一體的多層次多方位的教師考核考評機制,督促教師潔身律己,充分發揮道德楷模作用。
3.堅持以誠信教育重點。誠信,即誠實守信,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不論哪個時代、哪個、哪個社會,什么階層的人,遵守誠信的人都是社會所稱贊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仁、義、禮、智、信”是人們倡導并力求遵循的行為準則。子曰:“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的道德傳統,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之類的美談佳話。近年來,一部分財經大學生誠信觀念淡漠,誠信行為缺失,其境況令人擔憂,已成為大學校園中不和諧的雜音。如大學生考試作弊,騙取成績;不守承諾,拖欠貸款等。誠信缺失問題雖然出現在少部分學生中,但負面影響較大。學生在學期間失信行為一旦得逞,易形成投機取巧、徇私舞弊思想,產生冒險和僥幸心理,養成漠視規則陋習,為將來可能的經濟犯罪埋下禍根,給社會的和諧、穩定帶來潛在威脅。因此,增強大學生道德素質,加強誠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4.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是智慧之源、生存之本。財經大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既需要教師課堂教育的正面引導,更需要社會實踐的洗禮磨煉。教師組織開展諸如財經辯論、談論、演講等課堂實踐方式的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在充分辯論、討論的過程中認識真理。通過這些方式,固然可以幫助學生們在辨析的過程中提高獨立選擇、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還要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投身到廣闊的社會實踐之中去。“好的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給對方,而是帶領對方去尋找真理”。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調查考察、參觀訪問、無償獻血、義務勞動、“三下鄉”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建設祖國的道德責任,提高學生熱愛社會主義道德覺悟,強化學生遵紀守法的道德意識。總之,學校應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實踐條件,增加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磨煉的機會,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能力。
5.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所謂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應當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之所以稱為社會公德,是因為它是全體公民都必須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保證每個公民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加強大學生公德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互助互愛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維護社會公益、遵守環境道德、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這些也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從總體上看,目前雖然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整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現實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大學生社會公德失范。據某財經院校對近十年300余名畢業生的不完全統計,出現了數起嚴重盜竊,攜帶巨款潛逃的刑事,其中多是原在校學生骨干和。他們信仰淡化,理想空虛,缺少社會責任感;或者貪圖享受,好逸惡勞,極度缺乏敬業精神,造成對、社會和家庭犯罪。因此,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條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的重要保障。
總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深化,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推進,培養合格的優質的財經人才,已經成為關系到能否促進社會進步和穩定,促進和諧和發展的大事。今天高等財經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更要有團隊精神,能承受壓力、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創業精神。這樣,才有可能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2]湖南省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學習叢書編委會.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