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人類交際有兩種形式: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在交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介紹了非語言交際的特點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并且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方法。
人際間交流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的,一是通過語言交際,二是通過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以往的外語教學多著眼于書面和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對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為了真正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目標,在外語教學和研究中應加強對非語言交際的學習和訓練,以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準確。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非言語交際(non-verbal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對于信息發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潛在信息價值或意義的刺激。非言語行為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交談時的身體距離、講話的聲音、語調、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等。這些非言語行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傳達思想、表達感情態度。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的特點不同,它沒有固定的規律和法則,也沒有一套具有明確意義的符號。它可以是連續不斷地進行,有些非語言交際的手段是人類的本能,有些則是后天習得的。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在交際中,脫離非語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非語言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的含義,而且一種非語言行為只有與語言行為或其它非語言行為配合,才能提供明確的信息。非語言交際通常與語言交際結合進行,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補充、否定、重復、代替、強調、調節的作用。當你接到你不喜歡的禮物時,盡管嘴里說如何喜歡,但臉上的表情卻流露出你的真實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說,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說的話。我們有時一邊說話一邊用手勢表達同樣的意思。例如,有人問路的時候,我們在告訴問路人方向,同時用手指指示該方向以重復。在有的情況下,無法用語言交流信息,必須用非語言行為傳遞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員在嘈雜的大廳里用特定的手勢傳遞買賣的信息和行情。身勢動作常常可以對所講的話起強調作用。在人們講話時會伸出手掌或拳頭用力向下壓下去以表示態度堅決。交談時人們常用眼神和語調暗示自己要講話、己講完、或不讓人打斷。
人類的交際都是在一定規則指導下進行的,而包括語言交際行為規則和非語言交際行為規則。交際規則是每種文化長期約定俗成的結晶。文化不同,交際規則是不同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規則也不盡相同。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比較注意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卻易忽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和影響。一個中國男人和一個美國或加拿大婦女談話時,注視對方是否失禮?兩個男青年或兩個女青年同行時,其中一個搭著另一個肩膀或兩個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認為合適?在有各種文化背景的民族中,點頭是否都表示“是”,搖頭是否都表示“不”?這不是語言問題,而是身勢語(非語言交際)問題。在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意義不完全相同。
呂淑湘在談到語言差異的比較時列出了三鐘情況:“一種情況是彼此不同,第二種情況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還有一種情況是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情況,大致是這幾種情況。第一,行為相同,意義有別。例如文化不同,ok這一手勢的含義可能有別。譬如:中國人習慣表示的是“零”:法國人表示的是“零”或“無”:日本人表示的是“錢”;某些地中海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臘等國該手勢則是一種令人討厭的污穢動作。第二,意義相同,行為有別:例如表示不知道、為難、不贊成或無可奈何等含義時,中國人的習慣是搖頭或擺手,英語和許多西方人則喜歡聳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動作在漢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種含義,在別種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種不同的含義。例如:中國人中有人在談話或作報告時常常有一種下意識的動作:兩手相鉗,兩個拇指互相撮動。做這一動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義,最多只是一種悠閑自得的表現而已。然而,在英語的人看來,這一動作卻含有“洋洋自得”、“閑極無聊”、“緊張不安”、“極其無趣”或“煩躁不安”等多種含義。第四,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有許多姿勢、動作只存在于某一種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卻不存在。例如:英語的人有不斷轉動手上戒指的動作,表現出的是情緒緊張或不安。許多港臺人士現在也有這一習慣。中國大陸現在也有不少人帶戒指,但尚無這一動作。如果有人做這一動作,別人可能以為他在“顯富”。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是一個現代傳播技術“強制”我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代。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當今世界變得尤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進步與通訊手段的發展使得不同、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夠頻繁地接觸和交往:迅速發展起來的因特網把全世界的人們通過計算機網絡聯系起來:還有經濟的高度全球化”所有這些變化使人類具有了全球意識,使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欲望,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時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非語言交際應該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為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形成是一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糾正原來在外語教學中重語言規則教學而輕非語言規則教學的觀念。全面認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為此,教師要注重外國文化和習俗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有意識地使用非語言手段傳遞信息,并做到行為得當,舉止規范。其次,在教學內容上,應結合課本增加目的語文化背景的知識含量,注重風俗、習慣及文化禁忌的介紹。將課文中涉及到的非語言行為和手段列入生詞、注釋、例句和練習之中。第三,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應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如課堂交流教學法、場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學過程形象化、交際化。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和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在直觀、真實、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和領會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及其文化差異并引導學生正確得體地運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手段進行交際。最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非語言交際課程,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非語言交際理論教育,或組織專題講座專門進行目的語文化非語言知識教育并且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收集非語言交際“語料”,進行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對比研究和討論。
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后天習得的結果,應當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舍此,外語教學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學。積極開展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語言交際與外語教學之間的密切關系,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跨文化交際理論體系,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學者和教學者當前所面臨的光榮任務。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