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是一個由生態主體(教育者)、生態客體(大學生)、生態介體(教育活動)和生態環體(大學精神)構成的生態系統。就其微觀生態圈而言,教育者是主導,大學生是核心,教育活動是平臺,大學精神是保障。物質、能量和信息在生態主體、生態客體、生態介體和生態環體之間通過交換相互影響和制約,實現生態要素的循環、互動和耦合。
獨立學院以其“民、獨、優”的新機制、新模式,獨樹一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獨立學院的學生教育管理面臨著在校學生人數多、學生自身問題多、潛在安全隱患多、學工隊伍人員少等諸多困難。因此,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要突破上述瓶頸,必須充分調動教育主體、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教育活動,優化教育環境,引入新的理念和機制,促進學生教育管理的全面發展。
獨立學院的學生教育管理是一個由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等內外要素之間關系及結構的總和。從教育生態學看,它是由生態主體(教育者)、生態客體(大學生)、生態介體(教育活動)和生態環體(大學精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微觀生態圈。物質、能量和信息在生態主體、生態客體、生態介體和生態環體之間通過交換進行相互影響和制約,實現各要素的循環互動和耦合(見圖1)。
通過圖1我們不難發現,在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微觀生態圈中生態主體、生態客體、生態介體和生態環體等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密切聯系,只有四者之間良性互動和耦合,才能實現動態平衡??倳浽谌珖麄魉枷牍ぷ鲿h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領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边@一論斷為構建和諧的生態師生關系,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者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是大學生教育管理的策劃者、組織者、實施者,是大學生教育管理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在微觀圈層中起著主導作用。教育者是個寬泛的范疇,從微觀生態圈的視角來看,包括承擔教學工作的專任教師、主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工隊伍(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主)、從事后勤保障服務的其他教輔人員。因此,要真正構建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長效機制,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實效,構建和諧的大學生教育管理生態,必須加強生態主體的建設。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一支具有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恪守嚴謹篤學的良好教風的師資隊伍,為大學生教育管理生態系統提供優秀的園丁。廣大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言傳道、以行垂范,用真理、真言、真行教化學生,用真情、真心、真誠感化學生,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陛o導員作為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其工作定位、工作職責和素質要求,以及工作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現階段,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職責定位不準確,工作任務繁重;(2)隊伍穩定性差,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3)職務職稱評定受制約,保障體系不健全;(4)缺乏系統專業訓練,專業性不強。
獨立學院的學生教育管理逐漸獨立和規范,越來越需要專門組織和專業人員進行統一管理。獨立學院大學生在學業、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傳統意義上的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已不堪其累,現實要求學生工作必須轉變觀念,提高水平,構建教育、管理、服務相統一的專業體系。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和專家化既是高等教育改革、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解決輔導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客觀要求。建設一支職業化、專家化的輔導員隊伍,已經成為高校輔導員建設的必然趨勢。中央十六號文和教育部24號令,在輔導員隊伍選聘機制、管理機制、培養機制和發展機制等方面都做了細致的、全面的規定。因此,要按照科學的比例和編制選拔、配備好輔導員與班主任的隊伍,并通過各類大學生教育管理平臺,將學工隊伍的使用和培養相結合。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很好地“穿插”到專業教育中來,切實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生態主體的力量。
大學生是獨立學院教育管理生態系統的主體對象,相對教育者而言,處于客體地位,在微觀圈層中起著核心作用。同志指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各種教育活動、方式和手段,只有通過學生的心理內化,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做革命的螺絲釘”,到培養“四有”新人,再到素質教育、“以人為本”、“誠信教育”,以及目前倡導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一歷史演變軌跡,說明了學生教育管理要與時俱進,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教化式”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目的是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是管理的主體,學生是管理的對象,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管理模式中,教師很難摸清學生真正的想法,通過各種行政指令進行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活力。大學生已經具有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夠進行獨立觀察、分析和判斷,學校應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對接受教育的選擇權和學習的自主權,努力促使學生把外在文化內化為自己的綜合素質,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富有主體精神和創造力的人。
獨立學院學生的教育管理,不但要講究方法,更應強調創新。教育者要充分考慮大學生教育客體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建立和諧的主客體關系,始終貫徹我院“以人為本,管理是責,服務至上”的學生工作理念。
首先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幫學生之所幫、解學生之所難,積極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與困難;其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性,在大方向上給予指導,在過程中給予監督、總結和調整,讓學生從“被動服從管理”轉變為“主動自主管理”;最后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同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設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傳遞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材施教”。實施學生自主管理,要做到學生自我管理,學生的組織能力、實踐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廣大學生要堅持用心學習、用心工作、用心實踐,學會適應大學生活,自覺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教學秩序,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努力成為“感恩立志、學以致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活動是學生教育管理的平臺,是微觀圈層的生態介體。構建和諧的學生教育管理生態系統,必須改善大學生教育管理介體的生態功能。
自中央16號文件頒布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廣大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普遍提高,涌現了一大批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但是,受社會大環境中功利觀念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的現象在部分大學生中仍然存在,集中體現在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感恩意識,誠信喪失,一切向“錢”看等。為改變這一現狀,各高校雖然舉辦了系列教育活動,但未能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實施效果不明顯。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高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明確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占20%,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占80%。因此,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非智力因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囿于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的偏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普遍存在著重視智力因素發展?,F行教育體制采用的考試、評價機制都是絕對側重于智力因素的考查和培養,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使得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滯后于智力因素的發展。學生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僅受其接受的教育、生活的環境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影響,同時,也離不開實踐的鍛煉和培養。
高校要更加注重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認同主流思想,并將其逐步內化。學生教育載體可以豐富多樣,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習、實訓等,讓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間、街頭、工廠實際鍛煉,為學生鍛煉優秀心理品質提供平臺,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這樣也可增加學生接觸、了解社會的機會,學到許多學校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以增強社會適應性。我院舉辦的成才感恩教育系列活動,豐富多彩、科學合理,成為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內化大學生心理的有效載體,使廣大學生懂得“知恩圖報”和“施恩應當”的道理,做到既有報恩之心,更有感恩之行,為我院學生教育管理生態系統提供充足的陽光和水分。
大學精神是大學優良傳統中最寶貴的部分,是大學歷久彌新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對于凸現和穩定一所大學的形象、特色、風格和水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學生教育管理生態系統的保障。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著名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斯克納曾經說過:“在保障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p>
大學精神是廣大師生的一種精神存在,是一種自覺形成的意志和信念,是大學發展的動力源,是實現大學戰略目標的精神支撐,國內外著名大學發展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梁漱溟在論述北大精神時說:“彼此質疑,相互問難,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這種氣氛中,怎能不奮發向上?!币虼?,要加強大學文化和制度建設,培育大學精神,為感恩教育生態系統提供肥沃的土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睂τ趧撛煨匀瞬排囵B,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好比是園丁,對大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好比是提供水分和肥料,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猶如土壤,辦學條件猶如陽光和空氣。生態主體(教育者)、生態客體(大學生)、生態介體(教育活動)和生態環體(大學精神)四個生態因子共同構成了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的微觀生態圈,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實現了微觀生態圈的動態平衡。
黨的十七大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新形勢下,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的工作理念,加強對生態主體的建設,構建和諧的主客體關系,改善生態介體的教育功能,增進生態主體、生態客體、生態介體和生態環體之間的互動和耦合,踐行“讓學生成長,讓教師快樂”的工作理念,切實做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方可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
?。?]侯俊、張學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互動鏈的構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