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信息技術在貿易領域的積極運用,電子商務以其低成本論文聯盟高效率、便捷性極大的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越來越受到企業青睞。電子商務行業蓬勃發展,大量需求專業人員,而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目前正集體面臨著人才嚴重匱乏的困境;在對口實用型專業技能人才的招聘爭奪十分激烈。人員的知識結構分析結果表明,需要補充和培養優秀的人才做后備。
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一直面臨勞動力就業的壓力和企業“用工荒”的矛盾和問題。在企業內部,人員儲備不足,培養周期長,員工發展跟不上發展的速度等問題凸顯。如何培養與企業需求對口的人才成為人力資源領域的一個重大課題。
珠三角地區的職業教育發達,是我國重要的職業教育基地。校企合作是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職業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在需求。校企合作既能幫助企業深層次參與教學過程,在人才市場上占盡先機,為企業招募電子商務人才儲備和培養方面取得主動權,也能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直接對接。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對于進一步運用電子商務為企業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歐美發達在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已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對于我國均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其主要代表有三種:
1、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比較成功的職教辦學模式之一,其在中國職教系統中家喻戶曉。“雙元制”是職業教育典型的教育模式,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和實驗或基本實習,企業負責學生的技能培養工作,這種校企的合作和分工是依法執行的,這種模式使學生能直接到第一線中嚴格訓練,取得令人矚目的效果。
2、美國、加拿大社區學院為代表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的模式。首先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群的需要,明確培養目標。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制定教學大綱,依此施教。它打破了以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崗位群所需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保證了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3、澳大利亞的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模式。它是澳大利亞一種獨特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明確提出將技術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把學歷教育與崗位培訓聯系起來,實行柔性的教育培訓方式,專門從事技術人員的學歷教育。
近二十年來,我國在關于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建設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其理論探索的空間還是較深廣的,具有理論創新的價值。在實踐意義上,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研究上屬于一個比較新的領域,這也是在新一輪的國際大背景下,就如何更好利用電子商務這一平臺,來實現企業人才需求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達到多贏的一個結果。
我校作為一所級重點職業學校,應結合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培養電子商務人才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良好對接,在實訓基地、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實現校企共建、創建集團化辦學,創新訂單培養模式,真正實現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新型關系的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1、實訓基地校企共建機制。籌備專業指導委員會領導機構,商討校企合作計劃、校企合作的實施辦法,洽談聘請法律顧問。在校企合作委員會的指導下完成電子商務專業發展5年規劃,并著手實施實訓基地校企共建機制。建立健全的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工作機制和配套措施完善,并落實學生頂崗實習責任保險政策,頂崗實習的學生都應獲得相應的報酬;制定專業發展方向規劃書。
2、研發中心校企共建機制。籌備專業指導委員會領導機構,商討研發中心校企業共建機制,包括機制的組織結構、硬件設施配套、經費預算、實施過程、預期成效等。在校企合作委員會的指導下形成完善的電子商務研發中心校企合作機制,達成與中國電信中山分、中山海迪服飾有限等10家緊密型合作企業長期為中山服裝企業向電子商務銷售渠道轉型升級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指導和培訓,并推動電子商務專業的發展。
3、培訓中心校企共建機制。我校設有成人教育學校,每年招收電子商務網絡大專班人數40多人;建設完善的培訓中心校企運營機制,展開與多家企業協商,為中山服裝企業向電子商務銷售渠道轉型升級的平臺,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實現每年培養企業電子商務高技能及管理人才50名。同時每年培養本地區電子商務人數達200人。
5、訂單培養機制。學校初步構想訂單培養的方向、規模及雙方職責。在企業聯盟的協助下,建立完善的訂單培養機制,通過校企深度合作,采用“專業教學、技能培訓、企業要求”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并著手實施,訂單培養人數論文聯盟人以上,實現學生就業率100%,并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1、要突破校企合作難題,必須找到、找準企業的利益訴求。電子商務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很小的辦公場地,幾臺電腦,幾個人就可以去做,學校的人力資源、場地、設備已經不是企業所主要訴求的東西。
2、校企合作要充分考慮企業利益。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利潤訴求是其最終目的。如果在合作過程中單方面的將企業作為實訓基地,企業培訓了學生但留不住,合作最終不會長壽。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