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投人總量不足是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經費問題是困擾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根本問題。不建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投人體制和管理體制,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就沒有保障。
農村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的發展,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擁有的基礎設施和設備;二是基本的教師素質。中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廣大農村地區在這兩方面與城市地區存在巨大差距。
20世紀末期,我國教育投資管理體制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基礎教育的統一財政與分級管理(1970-1985)。在這一階段,雖然農村中小學教育在規模上迅猛擴大,形式上花樣翻新,但其目標、內容與方法已背離教育規律,總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的投人水平受到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和管理體制的限制,仍處于相當低的水平;第二,基礎教育地方負責、分級管理(1985-1993)。在這個階段,農村經濟發展迅速,教育總投人逐年增加,但這些投人都是由于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民認識的轉變而進行的自發投人,財政投人水平并不高,雖然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法律規定,但由于當時財政管理體制尚處于變革之中,財政投人的重點也沒有放在農村基礎教育上,農村基礎教育發展速度雖然加快,但總體水平不高,且存在許多問題;第三,財政撥款為主,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1993-2001)0 1992年,同志在黨的十四大上指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文盲。制定了“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文盲”的標準,規定了不同地區達標的時間表,并開展了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監督、由各級實施的“雙基”達標活動,在這一階段,農村教育財政管理體制逐步走向制度化,財政投人水平顯著增加。可以說,每一階段的教育投資體制都曾有過積極作用,都把解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問題作為重點,但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經費嚴重短缺的問題。
1993年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總值的比例到20世紀末達到4%,這一目標是根據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并參考國際上其他的情況而確定的,應該說是合理的和可行的,可是進入90年代以后,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并未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穩步上升,而是呈現了持續下滑的趨勢,1991年為2.85% ,1992年為2.73% ,1993年和1994年平均為2.52% ,1995年為2.46%。到1999年僅為2.97% , 2000年為2.90%,仍比預定目標少投人1.1個百分點。
2000年,全國各地陸續進行了農村稅費改革的試點工作。2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地區,要把農村稅費改革與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結合起來,對因稅費改革而減少的教育經費,有關地方人民應在改革后的財政預算上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中優先安排,確保當地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低于農村稅費改革前的水平。”稅費改革給現有的農村教育投資格局帶來重大的沖擊。縣鄉財政可用于基礎教育的收人在稅費改革后主要依靠兩個來源:一是縣鄉中非國有或非公有制經濟的稅收。由于縣及縣以下經濟所有制結構的特點是缺少國有經濟,因此,非農產業中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成為農村基礎教育是否能正常進行的關鍵。另一方面,整個稅費改革過程又受制于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能力。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和大部分教育集資,而教育費附加是補充農村教師工資不足部分的經費來源,農村集資則是改善校舍和辦學條件的主要經費來源。雖然在進行稅費改革過程中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地區,要把農村稅費改革與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結合起來,對因稅費改革而減少的教育經費,有關地方人民應在改革后的財政預算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中優先安排,確保當地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低于農村稅費改革前的水平。但如果不進一步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僅僅靠地方財政是難以完全填補稅費改革帶來的日益擴大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缺口。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財政體制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教育財政投人體制的基礎。一方面,從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財政設入的發展及演變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與地方財政在權力和責任分配上的變化;另一方面,中央與地方財政權力與責任分擔機制的改革決定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投入的體制,也決定了投人主體的權力與責任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盡管中央和地方的財政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變,但與之相對應的教育投人的支出格局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變,依然強調了地方財政投人在整個基礎教育投人中的重要性,即地方財政占大頭,中央財政只占很小的比例。1996年全國教育投人2262.3億元,其中,中央只占10.8%,地方占89.2%。到1998年,教育投人總額為2949.1億元,中央的教育投人比重略有提高,當年為12.8%,而地方仍高達87.2%
具體到農村基礎教育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我國中央、省級在這幾年中也投人了大量專項財政資金用于解決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但這些轉移支付資金的數額與實際各縣級財政投人在教育的資金仍有較大差距,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的教育補助專款還無法彌補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巨大資金缺口。
從財政主體結構動態發展來看,財政體制還存在著收人重心上移、支出重心下移的傾向。一方面,收入上移。在分稅制財政體制下,縣需要將75%的增值稅和100%的消費稅上繳中央財政;中央財政對縣的補助主要有稅收返還和事業單位增資補助。這樣中央集中各地的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較多,而地方得到兩稅增量的比重卻大幅度下降。從縣財政與省級和市級財政的關系看,省級和市級在中央集中一部分財力的基礎上,又對共享收人和地方固定收人進行了分成,即又對縣鄉財力再次進行了集中。收人的上移使縣鄉基層財政財力薄弱,入不敷出現象嚴重。另一方面,支出下移,使縣鄉財政支出不斷加大。在中央及省市財政與縣級財政的關系上,在層層集中財政收入的同時,還存在著負擔下放的傾向,即將部分應由上級財政負擔的財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放給地方,這在基礎教育上的表現特別突出。省級以上財政用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支出很少,農村義務教育投人基本上是由縣鄉財政和農民負擔。
縣級財政財力薄弱的基礎性原因在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缺乏推動和支持農村教育持續發展的能力。農村經濟和農民收人在80年代聯產承包和90年代農產品提價的政策調整中,曾有兩次明顯的提高,1978-1990年,農民人均收人增加5.1倍。但90年代后期以來,由于鄉鎮企業的調整、農業資料價格上升、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原因,農村經濟增長速度減緩,1991-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1倍,農民實際收入增長甚微,有的地區和有的年份甚至下降,個別的還有人不敷出、種地賠本的現象,這勢必影響農村教育的經濟基礎。
另外,教育成本由于教師工資和教材等材料價格的上升而提高,也進一步使得許多地區單靠縣鄉財政已經難以承擔義務教育的全部經費。貧困地區有的縣鄉全部財政收入還不夠發放教師工資;在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權放到鄉級后,由于鄉財政中的大部分是教師工資,容易被挪用,這樣就連續出現了大面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2000年曾達到180億元,有的地區拖欠達半年以上,農村教育面臨著經費短缺的嚴重困難。
當前,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投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加大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投人總量,解決好投入結構(各級財政投人比例、城鄉比例、基礎教育與中高等教育的投人比例)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必要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制度,逐步縮小農村地區教育公共投人上的差距,實現農村基礎教育全面、協調的綜合發展。
農村基礎教育是事關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問題,是關系到未來我國社會均衡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有提供義務教育所必要的基本就學條件的義務,這也是保障公平就學機會的基本要求。應進一步加強財政的公共職能在農村基礎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以的財政撥款保證普及義務教育資金投人和承擔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經費。因此,在未來的財政公共體制改革中,明確財政的公共投入是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投人主體,由財政承擔起農村基礎的投人。
農村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村教育面廣量大,中小學在校生多達1.6億人。根據2002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顯its , 2001年我國預算內農村中小學教育事業經費占總預算投人的比例分別為9.98%和21.12%。這一比例遠遠低于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相應比例數據,同時,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也進一步說明我國對于農村基礎教育公共投人還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需要我國財政部門在未來通過更多的渠道投入更多的資金。
我國的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在今后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投人體制的完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分級管理體制,明確各級在基礎教育經費籌措和管理方面的職責分工。在中央、省、縣和鄉各級之間確定一個合理的基礎教育經費分擔比例。
近幾年,中央用于各省的義務教育專項補助,在增進基礎教育的公平與效率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補助的規模過小,補助使用過程中缺乏監督等原因,使得這項補助的作用有限。因此,建立規范的中央對省基礎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中央應正確認識基礎教育專項補助的意義和重要性,采取各種措施加大補助規模,提高基礎教育的財政責任;加快基礎教育專項補助制度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建設的進程,設計科學合理、_可操作性強的轉移支付方式,同時簡化分配程序,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將其納入法制軌道,使中央基礎教育專項撥款在決策、分配、使用和管理等各個環節都做到科學、透明,以達到增進義務教育公平與效率的效果。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