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根據高中語文學科特點和信息理論,組織高中生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屬于學科主題研究性學習的范疇,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感悟性等特點。語文教師是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教師組織、促進、參與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同學生一道開發課程資源,能夠促使自己心理素養日益提高,能夠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一系列積極影響,從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發展。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源泉。
要適應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語文教師必須要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經驗,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概念、本質、特點、開設意義、學習目標、內容確定、實施原則、實施形式、評價方案、管理辦法等等。這無疑會刺激教師對研究性學習尤其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需要。“學會求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師的求知需要增強了,有利于適應當今社會,有利于平衡心理,從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交往動機指人們愿意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建立友誼關系需要的心理傾向。
“學會分享與合作”既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目標,又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要引導學生學會人際溝通、與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創意以及成果,教師自己得敢于與人溝通、善于與人合作、樂于同他人共享信息與創意和成果。這無疑會激發并維持教師交往動機的心理傾向。交往動機的增強、交往能力的提高,對心理健康發展和適應當代社會是十分有利的。
興趣是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動為對象,并常常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為了滿足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就會不斷地鉆研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探索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興趣將會被極大地激發起來并逐漸得到培養。
有意注意是服從于預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對自己的身體、行為和觀念的注意。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務又需要堅強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難;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時時注意監控自己的行為和意識。不言而喻,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較好地培養教師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創造性想像的參與,這是由語文學習的特點所決定了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能夠極大地增強教師的想像力:會使教師擴大知識的范圍,增加表象的儲備;會使教師思維處于激活的狀態;會在艱苦的研究過程中產生靈感,創造出新的形象。長期進行創造性想像活動,能增強創新意識、弘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語文研究性學習非常強調培養研究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解決問題必定要進行思維的心智操作,必須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具象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所以,自己從事和指導學生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將會大大增強教師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
在親身參與及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能使教師進一步培養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學到一些人際溝通技能,注意關心他人,越來越樂意并善于與人合作。這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于和學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這些對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應當今社會非常必要,對確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理智感——人在獲取知識的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會使教師樂于學習、樂于工作、熱愛生活,從而激發學習、工作、生活的熱情。
教師親自參與、指導學生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對自己的健康心理產生的積極影響可能遠遠不只這些。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