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是中學階段的過渡期,高中的學習環境、內容和要求同初中都有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廣大高一學生對自己初中學習模式重新評價,以此來完成對初中學習模式的辨證否定;同時,經過艱苦的探索、多次地修正和補充直到重新建立起較為適應高中學習的新模式,這才完成了對新我的肯定。高一過渡期對中學生來說是艱難而又漫長的,卻又是不可避免的。
來到新的校園,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環境,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鮮好奇的同時會感到緊張不安。同時,由于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面對新老師、新同學時,他們會感到渴望與人交往的開放性與自身內心封閉性的矛盾。所以,他們會焦慮、不安,于是他們會懷念母校,思念親人,想念昔日的同學,更使他們的心情憂郁,精神不振。
不少學生在以前的學校是老師眼里的尖子生,學生心目中的偶像。進入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后,情況發生了變化,面臨的是如林“高手”的激勵競爭,中心也發生了轉移,“尖子”可能不尖了,原來是班級或校級學生干部的,可能變成了“庶民”。面對角色的轉變,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態,素質較好的學生會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來找到屬于自己的適當位置,或許會從“庶民”再次成為“尖子”,但相當一部分高中學生因失去自信而產生失落和自卑感,從此一蹶不振。
首先,與初中課程相比,高中課程以理性為主,相對初中課程以感性為主來說難度加深了。其次,學習的形式也由“扶式”變為“牽引式”,學生的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強調的是課前的預習,課內的思考,課后的復習鞏固。而剛升入高中的新生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仍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因而學習上顯得被動。出現很多科目上課聽不懂的現象,于是就表現出擔憂、焦慮,甚至恐慌。
(1)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外貌形象。由于對“自我形象”期望值過高,一些身體的外貌特征,如個子的高矮、體態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膚的黑白、臉上的青春痘等都會引起他們的煩惱,常會為自認為的一些缺陷感到恐懼、羞怯、自卑。
?。?)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與異性交往,但男女間的相互吸引與好感多數還屬于異性間朦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們對于兩性關系仍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還分不清好感與初戀的區別,因此常造成情感上的困惑與苦惱。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遇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得不到理解時,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新生入校后,應及時組織他們參觀校園、校舍,介紹校史,使他們對學校各方面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增加感性認識,消除陌生感。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各種集體活動,如開展以迎新為主要內容的主題班會、文藝晚會、各種球類比賽等,即創造親切熱烈的迎新氣氛,提供更多交往的機會,有利于新生間交流思想,溝通情感,使他們盡快地融入新的集體,依靠集體的力量,在集體中成長,在團結互助中提高。
教師在上新課前,應簡略介紹有關科目的結構、內容、課時安排等情況,使其對該科目的特點、教學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高中課程的要求與初中不同,學習的方法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進。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良好的方法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手段。通過教師的方法介紹,同學間的經驗交流,幫助其尋求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提高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時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早完成角色的轉換。
利用各種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創設輕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找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
我們要正確看待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樹立完善的心理指導觀。在新生入學時,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多種系列講座、主題班會等形式,采取多種途徑向學生宣傳青春期心理特點、心理衛生知識,使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同時,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疏導、自我調控,使他們具備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幫助他們懂得在與異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尊和尊重對方,懂得在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建立男女同學間正常的交往與友誼,使他們順利度過美好的高中生活。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