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學業評價較以往的評價的一個重大區別就在于其充分考慮了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發生這種轉變的關鍵是理念的更新,即“從精英主義的評價轉向大眾主義的評價;從階段性評價轉向終身性評價;從實證主義的評價轉向人文主義的評價;從目標取向的評價轉向主體取向的評價;從工具論評價轉向生長論評價。”
評價取向的迷失與異化。我國中學生學業評價是為升學服務的,低年級的學習是為了升人高年級,而高考則成為學生學業評價的唯一目標。這種評價取向,使學生的個性差異被抹殺,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等亦被簡單趨同。而所謂個性化的教育,只不過是在學生的學習進度上有所變化而已,根本無視學生個性的復雜性、豐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豐富的質還原為量,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字”而已,因此而喪失了如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為重要的東西,進而影響到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
評價對象的片面、狹隘。由于升學成為評價的唯一目的,學生的全面發展簡化成為智力的發展,其學業評價只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性等普遍被忽視。對知識、技能的評價也演變為只是對學生記憶力、簡單邏輯思維能力的評價,最后就是考試能力的競賽。這種評價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識代替能力,以成績代替一切。眾所周知,不同的知識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評價,考試只能評價很有限的人的素質,只能測驗記憶。中學生學業評價對象的這種片面性、狹隘性,使學生失去了許多有效的心智鍛煉過程,失去了本應具有的許多變通途徑,失去了對知識技能以外的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關注。
評價方法的單一。中學生學業評價主要采用考試一種評價方法,筆試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學校一個學期要進行期中、期末兩次大型考試,平時的測驗也主要采用考試的形式。很多學校還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現了統一的考試。評價方法的單一導致評價功能的偏離,即不是為了診斷教學存在的問題,而是為了甄別、衡量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不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而是為了層層選拔,其宗旨是看評價結果而不是過程。這種未經過合理性論證所得的分數,被當作對學生分等劃類的依據,甚至不乏“一分定終身”的現象。
評價主體的少數化、非專業化。中學生學業評價的主要方式——考試由與教學無關的人控制,而對學生的道德、社會活動以及綜合能力等的評價,特別是學校中各種“先進學生”的評選則主要由少數管理學生的干部控制。從而出現了不了解教學的人評價教學,不了解學生的人評價學生的現象。評價后無法確定學生的基礎、特點及努力的方向。
為了打破以往學生學業評價中的異化現象,有效地貫徹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業評價的理念,需要堅持以下六個原則:
整體性原則。新課程理念下普通中學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育人。為此,中學生要繼續牢固掌握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這是學生獲得其它方面發展的前提。所以,中學生學業評價仍然要把學生對“雙基”的掌握情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但在當今這個社會,要完成中學階段的育人任務僅靠向學生傳授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學生其它方面的培養,并使其成為中學階段育人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當然地是中學生學業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學生學業評價的整體。
教育性原則。新課程理念下中學生學業評價的教育性原則突出地反映在評價是為了診斷和發展學生,即要實現學生發展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能力,以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我們只有貫徹了這個原則,才能改變以前評價中單純注重甄別和選拔的功能,或者說評價就是給學生簡單地定性和分層的功能。
差異性原則。新課程理念下對普通中學(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學生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反映在學生的學業上就是學生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愛好選擇一定的適合自己的學業課程,從而“成為一個既具有豐富知識、健康體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為此,中學生學業評價不能再以“分數”的高低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是要在學生的學業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應根據學生的家庭和社會背景、學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發展方向來對之進行評價,突出其差異性,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動態性原則。新課程理念下要想實現對中學生學業評價的客觀、公正,那種認為評價結果是由終結性測驗得出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關注結果只是學生學業評價的一部分,我們還需要關注過程,即采取過程性評價。因為,客觀、公正評價的做法不應該是單單給學生評分,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情況。所以,我們應當把評價當作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或者說應當仔細地檢查學生學業評價的結果,以便確認學生的學習需求,然后針對評價目標、評價材料或是評價計劃提出調整的方法,以便尋求持續的改進。
多元性原則。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不能劃一性地用語言和數理邏輯這兩種智能標準來評價所有的學生。新課程理念下中學生學業評價要實現學生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就應當堅持多元性的評價原則。它主要體現在評價對象、主體、標準、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中學生學業評價的內容和對象多樣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包括已有知識、記憶與理解的評價,關于分析與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評價,關于綜合與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評價,關于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關于應用與表現技能的評價。第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情感包括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愛心、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態度包括學生學習態度、生活態度、科學態度、人生態度等;價值觀包括學生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第三,關于自我意識、學習及研究技能、策略、行為的評價及學生對教學反應的評價等。
中學生學業評價的對象要由對學生知識記憶、能力形成的評價轉變為既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又評價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特別要注意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評價不僅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應關注其學習情態動機和方式過程。通過評價角度多元化、評價標準個別化、評價機會多樣化、評價形式靈活化來進行。
中學生學業評價的多元化既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趨勢。影響學生學業評價的因素是多樣的,參與教育體系的人員(教師、家長、學生)及其興趣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立足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中學生學業評價不單純是校內進行的活動,應該由傳統的教師單一主體的評價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共同參與的評價。盡可能地把個人的力量、學校的力量、社會的力量都發揮出來。
這些評價主體在中學生學業評價領域的具體表現為:一是教師,教師作為專業人員,作為擁有最豐富學生信息的人,應當最有資格參與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學業評價應當通過揭示學生學習成就和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反思直接促進學生發展;也可以通過診斷學生的學習需要,來進行教學設計和改進教學,從而間接作用于學生的發展二是學生,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將會改變他們以往被動地接受以及不能對評價過程提出任何質疑的狀況。從評價方式上可分為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兩種方式。三是家長,家長通過參與評價,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實際學習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確的相關的教育決策。但他們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及時指導。通過不斷地改變家長的評價態度、行為和方法等,來更好地發揮家長參與評價的積極作用。四是社會有關人員,他們通過參與評價將會帶來新的評價理念和技術,并以非教育的視角審視評價給學校評價者帶來很多啟示。
中學生學業評價方式與工具(樣本)是多種多樣的。從取向上分,有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從功能上分,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從性質上分,有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從方法上分有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從維度上分,有橫向的評價與縱向的評價。這些評價能夠使評價的過程與學習的過程交織在一起,是一種與教學同時進行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學習動機、過程和結果三位一體的評價。實際上學生的學習,包括前期的預備狀態,學習中的各種思考與活動的過程,學習后的結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紙筆測驗。由于紙筆測驗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評價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優勢,所以它仍然是學校評價學生學業的常規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紙筆測驗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注意把握試卷的難度;注意考察學生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注意設計一些考察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題型結構口試。口試是指主考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評價方法。可選擇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際、小組討論等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資源情況進行命題。
檔案袋評價。它指根據教育目標,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作品及其它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學生作業評價。作業是學生的學習作品,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展現。但作業評價的目的不應該僅僅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還更應該是檢驗和改進學生的作業過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優秀的學習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為觀察評價。它是指平時對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行為表現的觀察記錄,并由此確定學生達到哪一種水平的方法。由于學生的非認知領域評價沒有標準答案,影響因素又比較復雜,因此比較適合行為觀察的評價。
活動性表現評價。它指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操作技能、表達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意識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評價。活動性表現評價既應該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又應該關注學生的活動結果。
評價工具是評價意圖真正落實的載體,因此,選擇制作適合多樣的評價工具能夠有效地體現評價意圖。新課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學生學業評價工具有七種:調查表,它指學生學習某一單元、某一課程之前所進行的簡短調查表。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策略。評價量表,它是學生在進行一個階段的學習后所進行的綜合評價量表。評價量表由評價項目、評價內容、評價等級及評價者四部分構成。它能夠使評價者對學生所做的判斷具體化。適用于測定一個班級、一個組或個別學生的考察。概念圖,學生學習完一個或幾個單元以后,可以通過圖表的方式來歸納和總結階段性學習的重點、難點,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等。記憶矩陣,它是一種長方形的平面圖表,用來組織信息、表述某些關系。可以用來評價學生對某些重要課程內容的記憶情況,以及他們快速將這些信息加以歸類的能力。興趣調查問卷,它是由選擇題、排序題、問答題等題型組成的關于測評學生興趣方面的問卷。它可以獲得學生對某個方面的興趣信息。語義分化表,它要求學生用符號(例如“對號”或“錯號”)記下對性質完全相反的不同詞匯的反映強度,從而獲得關于學生態度方面的信息。雙條目解釋錄,這是評估學生價值觀方面的評價工具,學生將他們任務中最有意義或最有爭議的觀點、解釋記錄下來作為第一條目;將自己對所選定文本的觀點記錄下來作為第二條目。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自我構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釋的情況下,依據已有的價值體系進行重構。
第一,對學生來說,一是評價結果可以作為學生能否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依據。二是通過評價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促使學生判斷自己已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和適宜向什么方向發展。
第二,對教師來說,評價結果能夠幫助自己找到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從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