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AV小说区在线观看_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_久久精品久久91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18,亚洲日本本道a,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成人网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中等教育』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財政和財政制度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16:27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論述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財政制度的現狀,提出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財政制度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一直低靡不振,辦學條件差、生源萎縮、鞏固率下降、骨干教師奇缺,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緊張所至,職業教育經費不足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主要因素。據統計,職業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約是普通高中的3倍。然而,對于職業教育的財政撥款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生均教育經費數量上都低于普通高中。表1顯示,2003年我國京、津、滬三地區的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撥款均低于普通高中,而生均學費卻大大高于普通高中。職業教育經費的相對短缺已成為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1)財政教育撥付低于財政收入增長。根據《中國統計摘要2001》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997年至2000年的數據,1996至1999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總值比例分別為2.50%、2.55%、2.64%、2.84%,一直處于2.5%與3%之間。其中河北、遼寧、吉林等城市長期占2%以下,全國有2/3的省、市、自治區沒有做到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事業費、生均公用經費支出逐年增長。職業教育財政撥款增長同樣低于財政收入增長。

  (2)職教經費在教育撥款中比例偏小。根據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數據,2003年,全國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3275.45億元,其中職業教育僅占6.86%。

  (3)職教經費支出在各類教育支出中比例偏低。根據上述統計年鑒,2003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支出5733.58億元,各類教育支出比例:普通高等教育占29.86%;義務教育占55.16%,職業教育僅占7.40%。

  (4)職教生均事業費低于普通高中。1999年,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1204.10元,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為1269.31元,職業中學比普通高中生均事業費低出65.21元。隨著我國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也有所增加。《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1684.79元,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為1606.58元。雖然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高出普通高中近80元,但職業中學生均教育成本卻約是普通高中生均教育成本的3倍。職業教育成本個人分擔的比例遠遠高于普通高中,顯然多出的數額滿足不了職教經費實際的相對短缺。

  一直以來,在政策層面上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視還不夠,是造成現在技術人才緊缺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輿論誤導更使政策偏離了重視技術人才的軌道,很多時候是百姓的認識和輿論左右了政策的制定。[2]

  由于缺乏宏觀上的有機協調,職業教育的宏觀管理與指導未能形成合力,政出多門、缺少監督的現象十分普遍。職業教育經費在短缺的情況下,經常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甚至被挪為他用,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以及整體優勢的發揮。

  下面從多渠道籌資、撥款模式、學費和學生資助四方面對我國職業教育財政制度的歷史變遷和現狀概述如下:[3]

  (1)多渠道籌資方面。1986年6月23日頒布的《關于職業中學經費問題的補充規定》:職業中學(農業中學)經費渠道問題仍執行原規定;多渠道籌措經費問題除有關文件規定的渠道解決外,可在自愿基礎上,鼓勵社會力量、單位、集體和個人捐資助學,實行委托培養或向用人單位酌收一定數量的培養費的辦法以扶持職業中學的發展;合理使用中央和地方財政撥給的職教補助金;職業中學要大力提倡勤工助學、半工(農)半讀。

  1991年10月17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中相關內容為: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各地各部門應采取多種措施,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的經費來源。

  1995年5月17日頒布的《教委關于普通中等專業教育(不含中師)改革和發展的意見》中有:中等專業學校要改變單純依靠財政撥款辦學的狀況,在堅持財政撥款為主渠道的同時,實行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中專要大力興辦校辦產業,產教結合,促進學校自我發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委應積極籌措專項經費,促進中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并通過收取學費、培養費、培訓費,發展校辦產業的收益和接受社會贊助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

  1996年5月1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鼓勵通過多種渠道依法籌集發展職業教育的資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應當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本部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鼓勵金融機構運用信貸手段,扶持發展職業教育。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對職業教育捐資助學,鼓勵境外的組織和個人對職業教育提供資助和捐贈。提供的資助和捐贈,必須用于職業教育。

  2002年8月24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有“可以利用金融、稅收以及社會捐助等手段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

  2004年9月14日頒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相關內容為:逐步建立、受教育者、用人單位和社會共同分擔、多種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新機制;要積極探索吸收國(境)外資金和民間資本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途徑和機制。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經費的多方面來源渠道主要包括財政撥款,校辦企業和社會服務收入,各種社會力量和個人的捐資,利用金融、稅收等手段獲得的經費收入,對受教育者收取的學費、培訓費以及國(境)外資金和民間資本等。

  從表2可以看出,2003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經費總計不足普通高中的十分之一,且事業收入所占比重的差異相當大,中等職業學校的事業收入占總計34%,而普通高中的事業收入僅占總計的2.7%左右。另外,財政性教育經費雖然都是經費來源的主體,但是兩者之間的數額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與職業教育的高成本也是不相匹配的。

  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的校辦企業、勤工儉學以及社會服務收入用于教育的經費,占我國職業教育總經費的比重2000年為1.76%,2001年為1.50%,2002年為0.97%,2003年為0.91%,基本保持穩定。但是校辦產業的發展與學校自身的科技水平、所處的地區與機遇、經營管理水平有很大關系,因而發展是不平衡的。這部分教育經費在某些地區的職業學校微乎其微。

  教育經費中的學費收入通常是在像職業教育這樣的非義務教育階段籌措的。學雜費收入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比重2000年為23.87%,2001年為23.99%,2002年為26.02%,2003年為27.43%,這些數據顯示,學費收入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經費來源。

  社會捐集資辦學經費占我國職業教育總經費的比重2000年為2.01%,2001年為1.06%,2002年為1.02%,2003年為0.84%。這部分經費所占比重在逐年遞減。有研究表明,人均國民總值每增加1%,人均捐集資相應增加0.28%。[4]這部分經費雖然不是學校經費的穩定來源,可是某些學校一旦得到,就能夠成為基本建設或某專項費用的重要補充。但是,從長遠來看,捐集資畢竟不是教育經費來源的穩定渠道,因此,不可過分依賴。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多渠道籌資的各渠道之間的經費比例應當根據各職業院校的自身特點適當調整,加大撥款投入是必要的,畢竟自己的籌資力量是薄弱的。

  (2)撥款模式方面:1952年7月12日教育部頒布的《中等技術學校暫行實施辦法》規定,中等技術學校的經費,按財政制度由各主管業務部門分別編入各該部門的預算內開支報銷;私立中等技術學校中辦學成績好而經費確實有困難者,各級人民及其所屬業務主管部門應予以適當的補助,此項補助費應按財政制度一并編入預算內。

  1963年9月20日,《教育部、勞動部、財政部關于職業學校經費、編制的暫行規定》頒布,該文件規定了中央和地方部門舉辦的職業學校(包括委托廠礦企業舉辦的職業學校)所需經費,和中等技術學校一樣,列入各部門的教育事業費預算。1980年10月17日,國務院轉批教育部、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該報告規定:職業教育應有專項經費開支。

  1986年6月23日頒布的《關于職業中學經費問題的補充規定》:職業教育經費應列入地方教育事業費預算和各級人民的地方支出指標中。

  1991年10月17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業務主管部門要根據財力可能和事業發展的需要,商定同級財政部門制定本地區、本部門(行業)職業技術學校的生均經費標準。

  1992年7月14日頒布的《勞動部、財政部關于調整技工學校經費標準的通知》:技工學校生均經費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部門和財政部門,根據目前技工學校的實際需要和財力可能負責制定,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統一執行。

  2002年8月24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省級人民要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標準,并依法督促各類職業學校舉辦者足額撥付職業教育經費。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用于舉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財政性經費應當逐步增長,確保公辦職業學校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并監督民辦職業教育機構按時足額發放教師工資。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職業學校實驗實習設備的更新和辦學條件的改善。中央財政增加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重點用于補助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訓、課程教材開發和多媒體教育資源建設以及骨干和示范職業學校建設。地方人民也要增加職業教育專項經費。

  2004年8月19日頒布的《教育部等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從2004年開始,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實訓基地進行扶持。省級人民要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標準,并依法督促各類職業學校舉辦者足額撥付職業教育經費。

  2005年10月28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各級財政安排的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重點支持技能型緊缺人才專業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農業和地礦等艱苦行業、中西部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發展。從2006年起,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于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于30%。

  綜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經費的撥款模式主要為:(1)綜合定額標準。確定額度的標準是將包括職工工資、補助工資、學生獎學金、公務費、修繕費、其他費用等加總再分攤在每一個學生頭上,形成的綜合生均經費;(2)專項補助。包括對符合條件的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扶持,對技能型緊缺人才專業的建設,對農業和地礦等艱苦行業、中西部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推動等;(3)根據每年的財力安排一定數量的一次性補助。

  我國職業教育現行教育經費撥款制度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它雖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調動了現有財力,避免了有限資金的分散和浪費,但仍帶有這種管理模式不可克服的弊端。在這種體制下,教育事業發展計劃由教育部門做出,教育經費分配權分別由財政和計劃部門掌握,財權、事權的分離,造成教育事業發展和經費供給相脫節。

  職業教育經費由地方負擔,雖可以保證經費來源,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支出水平與結構不同,勢必造成職業教育經費在地區之間的較大差別。因此,教育經費來源和比例需用法律予以保證。

  另外,職業教育經費核撥中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方法是一種相對科學的管理方法,這種補助的性質是純粹調劑性的、機動的。但定額的測算仍需不斷完善,并須逐步引進自我約束的機制。[5]

  (3)學費收取方面:1991年7月20日,教委、物價局、財政部、勞動部發布《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收取學費的暫行規定》,該文件規定中等職業教育屬非義務教育,自1991學年起,對中等專業學校(不含中師,下同)、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新入學的學生適當收取學費,收取的學費由學校財務部門統一管理,全部用于補充學校辦學經費不足,不得擠占和挪作他用;學校主管部門不能因收取學費而減少撥付學校的經費;各地教育、物價、財政、審計、勞動等部門應對學費收入加強監督與審計。

  綜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學費的收取依據主要為:根據職業教育的產品屬性將其界定為非義務教育,從而財政制度規定職業教育應當適當收取一定學費。學費標準則根據學校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群眾支付能力、專業特點來規定。采取屬地化原則,由學校所在地有關部門規定。

  世界銀行統計表明,學費占社會直接成本的合理比重很難看出,但總的趨勢是,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公共教育經費的短缺,學費及其占成本比重呈上升趨勢。作為非義務教育的職業教育,因為可以獲得預期經濟收益,又非同齡人都能接受到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有必要分擔一部分教育成本。對于學費標準的制定應當遵循兩個原則:首先它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它必須為多數居民所接受。[5]

  從表1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國職業教育預算內生均學費遠遠高于普通高中,但是預算內事業性撥款卻不足普通高中的數額。這種收支的不協調同樣可能抑制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學校的成本顯著高于普通教育,因為職業學校需要實訓基地、實驗設施設備以及大量的材耗,而且專業技術是動態的,教學設備設施需要根據技術和市場變化不斷更新,但是從預算內事業性經費撥款的角度來確定職業教育的學生分擔成本比例應當更加合理。

  (4)學生資助方面:1991年10月17日頒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其內容為:除投資外,要提倡利用貸款,有關部門要為職業技術學校使用貸款創造條件,并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對職業技術教育捐資助學。

  1996年5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可以對接受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學生適當收取學費,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和殘疾學生應當酌情減免。收費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規定。支持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按照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獎學金、貸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或者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

  2002年8月24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應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按照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獎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金融機構要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提供助學貸款,優先為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開展經營提供小額貸款。

  2004年9月14日印發的《教育部等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到:各級要通過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和培訓費補貼等多種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群體及其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幫助,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職業教育的專項經費投入,主要采取獎勵、直接補助和資助學生等方式。

  2005年2月28日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對家庭貧困學生提供助學幫助。和地方扶貧資金要安排一部分用于資助農村貧困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要采取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等多種形式為家庭貧困學生學習提供方便。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

  2005年11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在人事部副部長王小初的發言《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中提到:“建立職業院校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制度。目前,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資助已經納入助學貸款政策范圍。明年,要研究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制度。各級財政部門要安排經費,資助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入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中等職業學校要從學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獎、助學金和學費減免,并積極組織勤工儉學和半工半讀。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資助,要嚴格按照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執行,與普通高校貧困學生一視同仁。各級財政部門要從以人為本和講政治的高度,切實做好職業教育助學工作。今后,中央財政將對職業教育貧困學生資助工作開展得好的省份,給予獎勵。”

  綜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財政體制規定的資助形式主要是:對貧困生學費減免;設立職業教育獎學金、貸學金;金融機構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提供助學貸款;對家庭經濟困難群體及其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幫助;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為貧困生提供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機會。

  為了體現教育機會的平等,對支付不起學費的學生建立學生資助制度,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助學模式。在北京,一個中職學生三年學習直接成本需要1.6萬至1.7萬元,許多貧困家庭難以接受。而與此相關,職業學校學生就業后,待遇又很低,技師工人(制造業人員)在北京市的收入比北京市職工的平均收入低五分之一。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和數量以及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擇業。[2]

  就目前來說,學生資助和學生貸款是最為普遍的助學方式。由于各種資助方式都有其實施的難度,所以可以借鑒國外采用的混合模式,使各種方式發揮其不同的職能。

  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依舊不足。職業技術教育面向包括大量在內的大多數人群,需要實訓基地、實驗設施設備以及大量的材耗,而且專業技術是動態的,教學設備設施需要根據技術和市場變化不斷更新,它的成本顯著高于普通教育。2003年,和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財政給職教事業的投入低于他們的十分之一,多數情況下職業學校要靠自收自支。職業教育是一種技能教育,投入不足必定會給學校進一步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也將影響到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實際培養效果。

  據統計,2002年預算內職教經費只占預算內教育總經費的6.35%,比1996年還下降了約5.18個百分點。此外,2003年,全國教育經費支出總計5733.58億元,其中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支出424.46億元,僅占總支出的7.40%,中央教育經費支出、地方教育經費支出中,中等職業教育的支出比重也僅分別為0.84%、8.29%,遠低于同期高等學校、中學、小學等類學校的教育經費支出,而且全國、中央及地方財政預算內經費支出中,中等職業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低,分別為6.64%、0.79%和7.31%。可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水平與教育部門提出的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的發展目標還很不相稱。[6]從表1可以看出,職業中學的生均預算內撥款也遠遠低于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撥款,這與職業教育當前所承擔的教育任務是明顯不相符的。而當職業教育的成本與其科技含量同步增高的時候,則更加重了職業教育的財政危機。

  因此,職業教育的經費短缺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有關職業教育經費的來源結構,職業教育經費總量在我國教育經費當中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以及應當以什么標準和原則來分配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內容。這個問題的合理解決勢必會大大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經費的有效配置。

  受教育者個人承擔職業教育成本,是因為個人接受了職業教育可以獲得經濟的、非經濟的收益。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存在著一定比例的經濟困難居民。他們對職業教育成本的個人分擔,仍有一定實際困難。此外,從表1可以看出,京、津、滬三地的職業教育生均學費基本上都遠遠高于普通高中生均學費,從而職業教育成本個人分擔的比例遠遠高于普通高中成本個人分擔的比例,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如前所述,由于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公共教育經費的短缺,學費及其所占成本的比重還呈上升趨勢,解決的途徑主要是調整兩類教育的個人分擔比例,同時也要調整兩類教育分擔比例,即降低職業教育個人成本分擔比例,提高職業教育分擔比例,使其科學合理。[7]

  現階段,我國的職業教育貧困學生救助體系還不夠完善。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雙低”的特點,即入學分數低、家庭收入低(普遍來自城市中低收人家庭或者來自農村),但對職業學校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職業學校為維持正常運轉不得不收取較高學費(家長對中職生一年的投入相當于兩年高中),貧困生救助問題也沒有相應的機制保證。

  在現有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中,許多政策實施起來都有其難度及自身的不合理性。例如勤工儉學實施的前提是校內外有適當的讓學生業余工作的機會,這在不發達地區和學校受到一定限制;實施學費減免,就必須首先界定貧困生,因為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就有可能讓真正貧困的學生無法享有此項優惠政策;獎學金的發放只有作為專業獎學金時才可以保證對貧困生的資助,如果是優秀獎學金,則只能解決一部分貧困生的資助問題,因為優秀獎學金的享受者未必都是貧困生;在助學貸款體系中,實施的困難在于還款,多數還款率較低,據世界銀行統計,發展中貸款還貸率不到30%。還貸須對學生就業后進行追蹤,為此還貸成本較高,因為借貸人缺少個人信用制度,作為發放貸款的主體——商業銀行的目標還是利潤最大化,這種風險較大的貸款,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無息或者低息提供[6],使得貧困生未必真正能夠從中獲得解決生活、學習上經費短缺問題的辦法。

  [2]郭培源.關于中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改革對策建議[j].教育發展研究,2005,(24).

  [6]張云華,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34):10-1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恭城| 泰州市| 离岛区| 太白县| 米易县| 尚义县| 文山县| 陇南市| 迁西县| 甘孜| 石林| 阜新市| 滨海县| 临邑县| 泸水县| 合山市| 郁南县| 石景山区| 昌邑市| 万源市| 长泰县| 阳朔县| 治县。| 昌邑市| 海伦市| 南皮县| 拉孜县| 克东县| 海原县| 文登市| 南平市| 凌源市| 于田县| 礼泉县| 即墨市| 绍兴市| 疏附县| 长葛市| 肥乡县| 宾川县|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