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很重要的一塊。閱讀說白了就是把課本中的情趣、情感、思想內涵轉化到人身上的一種學習途徑。它可以提升人的品位,陶冶人的情操進而凈化人的靈魂。但是,當今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教學改革的力度還不到位,致使閱讀教學成效不大。筆者擬就此做些淺薄的討論,談點教學中的體會,以期能對閱讀教學的發展起到些許推動之力!
2009年山東省一位高中畢業生寄給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同志一首詩,題目是《離開的那天,我哭了》。現摘錄下來以饗大家。
我用最珍貴的青春,學會了xy,學會了study,也學會了最動人的詩句,學會了破解最最難解的謎。可當我恍惚無助的時候,我恍然發現我心靈的荒野上缺少我最為珍貴的東西——欣賞和愛人。
這首詩每次讀過,總讓人久久不能釋懷。這就是一個高中生眼中可敬的老師,可愛的學校?也曾經瀏覽過一些貼吧,說實話,對老師的的謾罵多于對老師的感激和贊揚。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些學生在敲擊鍵盤時的咬牙切齒亦或滿臉猙獰的怪笑……太可怕了!我仿佛也看到您的表情了。您無奈地笑了笑,嘆了一口氣:“唉……”
難道我們的老師都像孩子們所說的那樣,如此可怕、可恨、甚至可惡?當然不是。那么,我們的教育到底給了孩子們什么?我們教師缺失了什么?我們教給他如何預習,如何聽課,如何分析文段,如何品味語言,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如何寫作文,如何……我們給了他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他們卻學會了用這種工具罵人!嗚呼,哀哉!孩子們原本純真,又怎能去責備他?捫心自問,難道我們教師沒有責任嗎?前面詩中提及的“眼里開滿了功利”的教師在我們教師隊伍里不是沒有吧?那么語文教師究竟應該教給孩子什么?應該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在于塑造人。后者才是教育的根本點和歸宿。著名語文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文中曾提到“語文教育”一詞。他將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結合在一起,所以稱自己的工作為語文教育。語文教育確實在學校教育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從教育的角度講,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作為教師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尊重學生的人格,真正的做到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做孩子們的“心靈雞湯”。新課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與學生進行平等的精神交流。這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可惜的是,在我們的現行的教學工作中,確實有一部分教師還沒有轉變教學觀念,還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夾著課本來,講完就走。還停留在那種“目中無人”的學科為本位的教學中。課下如果再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模樣,學生便望而生畏,很難進行真心的交流,更無法與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更有甚者,滿眼功利,只把教師當成養家糊口的職業。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文中曾提到“語文教育”一詞。他將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結合在一起,所以稱自己的工作為語文教育。真的就是這樣,語文的確承擔著教育的責任。
你不忘記坐角落里,那雙膽怯的眼睛:“xx,你讀讀這一段好嗎?”并不忘由衷而不是虛偽的夸獎:“你讀得真好!”
講三毛的《膽小鬼》,你微笑著問大家:“你有沒有偷過爸爸媽媽的錢?”分享孩子們的心路歷程。也不忘把自己小時候偷挖別人家地瓜的經歷拿出來曬一曬,大家哈哈一笑,一起回味犯過無數錯誤的美好童年。
讀到“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花落了》),讀到杜小康在中找到他的鴨群后,“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甜津津地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想起了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麻油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孤獨之旅》)你告訴孩子們,在我們的成長中會有痛苦的經歷,要學會對著自己微笑。
《熱愛生命》中的“他”與狼對峙,經歷生死的考驗。所以杰克·倫敦告訴我們:活過并經歷痛苦,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財富。
愛自然的萬物生靈,愛生活賦予我們的幸與不幸,愛我們的父母、老師,朋友、祖國以及給過我們,哪怕是一點幫助的人。并記得用一顆感恩的心去享受被愛。
不自私自利,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棄,不裝假作偽,不狡猾奸詐,不卑不亢,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
你與學生們該笑時即笑,該哭時即哭。品到動情處,潸然淚下又何妨?讀到憤慨時,罵他幾句又何妨?你的課堂讓學生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何樂而不為?
在此,我想對孩子們說:孩子,老師想盡自己最大可能,不僅僅給你解說一篇作品,更想為你展示最感人的事件,最平凡的人生,最優秀的品格,最高貴的精神。還有最卑劣的行徑,最骯臟的行為……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我想給你的,是整個世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