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學,實詞,特別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詞語是重點和難點。教學實施中,要根據漢字的特有理據性,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并積極誦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數量上占教材總篇目近三分之一,因為,只有學生背誦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才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詞、句子的基礎上加強文言文的誦讀,才能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使學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文言文的自身特點,文字材料久遠,古今意義差別很大;課文內容脫離時代,學生不易產生興趣。加之教學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釋生字詞,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結構,結果,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教學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首先要求教師明確目標,分清重難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教學內容廣博:語言形式上有實詞、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等等;思想內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寫作技巧上有修辭、句式及布局謀篇等等。因此,明確重難點尤為重要。’
如,《曹劌論戰》一文中“十年春,齊師伐我”。一個“伐”字是理解句子的關鍵,伐,從人從戈,義為征伐,然而征伐有別:“征”是褒義詞,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無道;“伐”是中性詞,多用于諸侯或平級之間的公開宣戰,一般師出有名,進軍時要有鐘鼓,后文中有“公將鼓之”、‘:一鼓作氣”、“齊人三鼓”就是明證。
漢字由形、音、義三者構成,從文字體系看,屬于表義文字,即,字形同其意義直接關聯。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詞匯的詞義就要充分利用漢字的形體,這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從根本解決漢字古義問題,同時,由于是從理據上明了漢字意義的來源,所以掌握得更為牢固持久。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義。文獻越是久遠,其文字的本義使用就越頻繁,而本義常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而利用字形進行意義分析,往往能化繁為簡,事半功倍。如《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中“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學生很容易記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斷句不當,二是不理解“兼”的含義。
第二,比較部首,明辨詞義。如歐陽修《醉翁亭記》一文中“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币痪渲校颁!比菀妆粚W生寫作“冽”,課堂上,教師可進行比較,明確,三點水,是屬水字部,意思與水相關,洌,《說文》“水清也。從水,列聲?!边@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第三,比較字形,辨別近義詞。如《左傳·曹劌論戰》一文中“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視與望,近觀為視,遠眺為望。視,從見示聲;望,繁體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個人站在土地上遠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對象,本義是遠望。
第四,學漢字,明文化。漢字與漢文化可以相互論證,前賢做了大量這方面工作,可資借鑒。如《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異: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卻是強婚制,妻,篆書作,字形從女,從中(頭發很長,表示成年),從又(古文手字),意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強婚又是發生在夜晚,所以,婚字從女從昏。(古文手字)妾,從辛,從女。辛甲骨文字形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義是女奴,故《春秋傳》有“女為人妾,妾不娉也。”
詞匯教學要遵循認知規律,“多種實驗證明,學習有意義的詞,已理解的詞比學無意義的音節、假詞和非詞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遺忘。意義記憶的作用大于機械記憶?!蔽难晕脑~義具有理據性——漢字構形理據,多義詞義項關系也有理據性。一詞多義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記憶才是深入掌握一詞多義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課文里“名”出現的義項有“命名”(名之者誰)、“名字”(則題名其上)、“說出”(不能名其一處)、“m名、著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顯然,這些義項密切相關,名,從夕從口,《說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稱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稱,義即命名;有命名則出現名稱、名字;名字是用來稱呼的,故有“說出”之意;名字眾所周知則是“著名”。
總之,初中文言文教學要達到《標準》,要以文字.特別是實詞為核心,根據漢字形義關系、義項關系的理據性實施字詞教學;通過誦讀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積累常用詞,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鑒賞能力。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