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平原學校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隨著房地產的開發,大規模住宅小區大量出現,新區建設中教育資源規劃又不盡合理,造成新住宅小區學齡兒童入學難,新增的學齡兒童給原有的小學造成前所未有的就學壓力。同時隨著農民工子女免交借讀費措施的出臺,作為農民工主要的住宿地,農民工子女將大量涌入,給中小學帶來巨大壓力。
12山區和平原偏遠小學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隨著經濟的發展,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口遷出和計劃生育取得成效,山區和平原偏遠小學的生源越來越少,近于枯竭,教育資源閑置嚴重。
13優質教育師資匱乏。在這次調查中,大家一談到我區教育有一個共同的反應:缺少名師名校。確實,優質教育師資匱乏,缺少名師名校是我區教育的一大軟肋,也是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由于我區教育底子薄,再加上建一所名校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故而短期內我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還是無法滿足群眾的需要。這就造成我區優秀的小學畢業生大量外流,反過來又影響了本區中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發展教育,首先要做到規劃先行,要注重加強學校教育教學規范管理,有一個全面的教育規劃,使教育教學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過深入調研,把握我區教育資源發展態勢,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可行性的教育規劃,出臺《區小學教育教學常規管理要求》、《區小學評價條例》(試行),實現“辦人民滿意教育、創一流晉安教育、培育四有新人,以課改為抓手、以質量為核心,城鄉互動、分類推進、整體提升”的教育教學發展戰略。同時根據規劃合理安排有限的教育經費。
21加大平原鄉鎮集中辦學的力度。平原鄉鎮的小學布點受文革期間“上小學不出村”的思想影響,按村布點,布局不盡合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群眾教育觀念的轉變,相當一部分群眾想方設法把子女送到師資強、設備好、教育質量高的學校就讀,使得一部分學校生源幾近枯竭。一方面,生源的減少,導致經費缺乏,教師積極性降低,質量滑坡,又造成更多生源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雖然這些學校幾無生源,但仍要安排師資和人頭費、辦公費,造成一定的浪費。因此,借鑒山區集中辦學的經驗,繼續做好平原鄉鎮街教育資源整合工作,乃是當前一項重要工作。
22山區小學集中辦學基本完成。為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山區鄉鎮應開展集中辦學工作,投入資金擴建教室、食堂和學生宿舍,把原非寄宿校改制成寄宿校,實行寄宿生制。通過資源整合,使山區的學校布局基本趨于合理化,有效地提高辦學質量和投資效益。同時,為解決集中后中小學寄宿生的伙食問題,區財政每年撥專款對山區的小學寄宿生進行伙食補貼以減輕學生家庭經濟負擔。集中辦學工作使我區可以集中師資、集中財力,從而促進了山區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23適應新區建設,創辦和挖潛并重。隨著農民工子女免交借讀費措施的出臺和大量新村樓院建設的陸續完工,我區的小學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就學壓力。我認為這時一方面要積極與開發商協調做好新布點學校的規劃工作,努力向市有關部門爭取資金,盡快把條件具備的新區小學創辦起來;另一方面要做好原有學校挖潛工作,應積極爭取資金,使一些由于校園太小,滿足不了群眾入讀優質校的愿望的學校,將教育預留地征用過來,擴大規模,將其建成一流的名校,以滿足群眾對優質校的需求。
24師資隊伍,不斷完善。硬件雖是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教師的素質才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采取以下幾項措施:①引進人才,招聘優秀師范類畢業生,補充教師隊伍;面向五區八縣(市)招考、招聘高素質教師;②加強師訓工作,舉辦“導師制”骨干教師培訓班以及“學科帶頭人”預備班,培訓骨干教師;鼓勵教師參加學歷進修,舉辦教師崗位繼續教育、普通話測試、信息技術等培訓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文化、業務素質;③以“師德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大力加強師德建設活動,認真開展“三進、五評”工作,增強全區教師道德規范與責任意識;④搞好干訓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學校長的科學管理水平和能力;⑤實施強校帶薄弱校、老校帶新校的措施,對薄弱校從教學管理、師資力量、資金、設備等方面給予指導扶持。同時加強優質校和薄弱校之間的定期輪崗,延長輪崗時間,做好薄弱校輪崗教師的傳幫帶工作;⑥繼續推行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區范圍內推行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25安全工作,分清責任。近年來學校安全工作已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特別是一些新聞媒體的報道更給學校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一些學校為防止事故的發生,取消了有危險性的體育項目如標槍、鐵餅等,甚至取消了春秋游。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