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1,事業、財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組成10、100等n種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類與社會的和諧旋律”。6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發表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55周年“首屆健康健美長壽促進大會”上著名免疫學專家、全國政協委員馮理達如此表述。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從事、建設一線工作的產業技術工人,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突出健康教育,以滿足今后繁重工作的需要。
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學校體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績,青少年營養水平和形態發育水平不斷提高,極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質。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升學率,社會和學校重智育、輕體育,學生課業任務重,缺少休息和鍛煉時間;另一方面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難以保證。近期體質健康監測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部分農村青少年營養狀況亟待改善。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乃至影響和民族的未來。
只有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才能淡化以“競技體育”為中心,過于強調運動技術規范化,而忽視人的身心與行為對健康影響的片面傾向。也只有確立這種指導思想,才能重視人類追求和體驗文化的價值取向,即重視它在競爭、友誼、合作、意志與精神方面的價值以及協調能力,發展與品德修養之間的關系,使之可能繼續挖掘人類賴以生存的原始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要打破以往偏重競技體育項目的傳統格局,充分利用體育多功能的特征與健康多元化內涵的一致性,使體育與相關的健康內容有機結合。教學內容要突出健身特長,刪減部分競技性強,延續性差的項目,多補充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體育舞蹈、健身、健美等項目,把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的群眾體育結合起來,協調同步發展;突出學生終身受益的體育知識、鍛煉方法的學習;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專業和工作需要選擇教材;加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知識的培養。總之,教材內容的制定應與時俱進。
體育科學揭示,體質是一種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結構形態、生理機能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狀態和特征。遺傳決定于個體差異,體育教學應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而不可一刀切。因為體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體育娛樂能力和體育觀賞能力,只要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平時能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有健康的身體,體育教學就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給每個學生以適當的機會,促進他們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綜合發展。
快樂體育就是通過體育活動體驗運動中的快樂感,激發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我們推行的三選擇(學生可自由選擇運動項目、上課時間、任課教師)大大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快樂體育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在歡樂中學習體育運動知識、技術,增強體質,塑造個性。推廣快樂體育后,要以小型多樣、游戲性強的項目代替一些技能性強、追求成績的項目。學校運動會也應進行相應改革,增加跳繩、拔河等項目,或棋類、橋牌等小型比賽,以增加娛樂性與參與性。
現代生活普遍使人感到壓力增大,我國近半數人有明顯或潛在的心理疾病,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不容樂觀。近年來大中專學生、甚至中學生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問題。學業、就業、情感等壓力導致一些學生精神崩潰,厭學、厭生不斷發生。因此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應成為體育的當務之急。因為體育具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學生在參與中不必用語言即可進行交流,亦可找到興趣相投的知音。體育能消除人的緊張情緒,發泄內心潛意識的沖動,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滿足人與人交往的需要,磨煉人的意志,重塑人的性格。因此,體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具有獨特作用,對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更多的照顧問題學生,多關心,少批評,及時鼓勵,使其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其滿足感、成功感的情緒體驗,逐步樹立信心。教師還可以利用語言進行暗示。語言要生動、形象、準確,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氣氛,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清除恐懼感和意志消沉等消極心理,增強自信心,增進心理健康。
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項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求知欲強,生命力旺盛,正處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生活意識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進行體育健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體育運動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參加體育活動,感受身心的舒坦,觀看體育比賽或表演,享受視聽的愉悅,這是一種可促進人在競爭中求進取,在運動中健身心,在挑戰中長智慧,在苦累中練意志,在與同伴和對手合作交鋒中增進社會公德意識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能使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運動后雖然會感到身體疲勞,但精神卻得到了莫大的滿足,會進一步領悟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要在學生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目標,就應加大體育教學的改革力度,拓展課外體育時空,努力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引導學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真正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總之,要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突出健康教育,全面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認真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積極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力宣傳和普及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健康觀,加大對群眾性學生體育活動的宣傳報道,形成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氛圍。要以迎接奧運會、舉辦奧運會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使北京奧運會成為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推動全民健身運動邁上新臺階的奧運會,讓廣大青少年以實際行動與奧運同行,充分展示新時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2]湛育明.對新世紀高校體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為目標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