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我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鞏固中所存在的問題來分析其原因,并試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提高我區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鞏固率。
經濟的發展靠科技,科技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而基礎教育則是我國教育的根本,我國出臺“兩免一補”政策(即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免雜費、免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和《義務教育法》就是為了讓我國更多的適齡兒童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并受到法律保障。對于西藏的基礎教育則更為重視,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西藏農牧民學生實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且“三包”費用隨著物價上漲不斷提高,從而解決了農牧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我區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入學率也在逐年提高。從2004年開始我昌都地區就開始進入基礎教育的普九階段,洛隆縣是昌都地區普九第一縣,2004年順利地通過了普九驗收。之后我地區的其他縣也陸續地接受了普九驗收,如邊壩縣、左貢縣、丁青縣等。普九雖然成功了,但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鞏固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解決。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鞏固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在校學生流失嚴重,特別是每年的蟲草假前后學生流失更嚴重,甚至有的學校在校學生人數比在職教師的人數還少。如果對流失的學生進行分類,大致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工作組式學生”,這類學生平常不在學校呆,可一遇到工作組檢查時他卻一次也不落地來到學校迎接檢查。但是,當工作組前腳一走他也走,老師都還未來得及識得“廬山真面目”,他就在學校蒸發了;二是“度假式學生”,這類學生把學校當著旅館和旅游景地,每次在學校呆上一星期左右便打道回府了;三是“報到式學生”,這類學生只在開學時報報到,之后的時間便是呆在家里或在社會上混,初中三年下來只記得第一任班主任。為什么學生不愿意到學校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長時間地逃學……究其原因,我認為社會、學校、家庭都有責任。
我區從地理位置上講處于祖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社會信息相對閉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很多人看不到知識在這里所起的作用,更不懂“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所蘊含的道理;另一方面,西藏是從農奴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許多農牧民還沒有認識到知識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意義,從而對自己的子女灌輸著“知識無用”的思想;再者,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迅速發展,社會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一部份大、中專畢業生難以就業,使得學生和家長們誤認為“讀書無用”。
有的家庭子女多、負擔重,他們更愿意讓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初中生回家干農活,減輕家里的負擔。特別是在挖蟲草的季節,許多家長要求子女上山挖蟲草或在家照看弟妹,不管子女是否正在面臨中考;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到中學學習三年后,不能升入高中或中專,反而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壞習慣,干農活怕吃苦,又不聽父母的教誨,因此父母不愿把子女送到中學上學;還有的家長認為現在的考試存在考風問題,盡管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努力學習了幾年,可到最后還不如有的學生在考場上的幾十分鐘,從而導致家長對學校教育失去了信心。
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會遇到很多老師,他們也在不斷地適應著老師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勤換老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為剛剛適應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產生了一些學習興趣,可偏偏換了一位老師,不得不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習要求。在我曾經任教的一個班級里,中學三年除了數學教師沒有換以外,其他的課任老師都換過,換得最多的是語文老師(一共換了五次)。勤換老師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有的學生在學校得過且過,經常遲到、曠課、逃學;有的學生要求家長想辦法給他們轉班、轉學。
在小學六年里,很多學生接受的教育是通過藏文語言來學習的,語言相通所以學習起來輕松愉快。漢語學習比較弱,尤其在一些教學點里教師工作量大,懂漢語的老師少,許多老師幾乎沒有給學生上漢語課,進入中學后漢語拼音這一塊幾乎是空白,漢語的聽、說、寫都不會,何以談得上理解!而初中和高中授課卻以漢語方式授課為主,所以學生在學校學習是“云里霧里”,不知道老師講什么,有什么要求。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又得挨批,認為待在教室猶如坐牢,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從而成為學校的問題學生。
進入中學的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的心理在不斷發生變化。成人感強烈,自我意識增強,出現逆反心理;情緒和情感豐富而強烈,但不穩定,具有兩極性。課堂上,如果老師批評了他,沒有給他自尊,就會反感這個老師甚至反感學校的學習,出現頂撞老師,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更有甚者拿學校的課桌、板凳、窗戶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之后又怕學校處罰自己只得逃學。
社會應積極給畢業的大、中專生和初中生提供一些就業機會,讓他們看到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改變自己的生活。知識并非無用,而是現代人生存的基本工具。
家長要轉變對教育的觀念,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子女所接受的教育,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父母有義務送適齡子女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1)固定任課教師。在新生入學就要做好班級任課老師的安排,盡量不要在中途換任課老師,讓一套教師班子帶完一屆學生。
(2)教師對學生多一些關愛。教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且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老師需扮演父母的角色,給寄宿學生更多關愛,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因為老師及時領生病的學生去看病可能成為學生留下求學的理由;一句增減衣物的叮嚀、一句噓寒問暖的問候,可以讓學生感到父母就在身邊;一次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可能會使學生懂得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除此之外,內地的漢族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些實用的藏語,消除師生之間的語言障礙。這有利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師生間的思想交流。
(3)實行分類教學。對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提高學習,重點放在漢語的理解和表達上,降低對該類學生的教學要求,初中畢業后進入職業班學習,學到一技之長。
(4)豐富課外活動,進行青春期教育。開展各種有益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使學生愿意呆在學校;另一方面,學校應多組織“正確認識青春期”的知識講座和法制講座,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并正確調控自己的心理矛盾。懂得在生活中調節心理矛盾和不良情緒的重要性,懂得若以身試法,則將走上不歸之路。
鄉(鎮)干部在常年在基層工作,更了解農牧民的思想生活,容易與其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鄉(鎮)對那些拒絕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進行說服教育,要求家長送子女上學;有權對拒絕不接受義務教育的青少年采取強制措施使其入學。另一方面,鄉(鎮)干部積極為畢業務農的初中生尋找適宜的就業路子,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充分地應用到生活中去。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鞏固的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只有這樣,我區的基礎教育才能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