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當今社會全面迅速的發展,與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密,作用也日趨強烈,要培養對社會負責的公民,促進人類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無疑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這也是地理教育在培養合格公民,對社會負責的新一代的重要功能,也是全面真正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所以,新地理課程標準教育目標強化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目標,這既是課改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人類走可持續發展,培養對社會負責的合格公民的必然選擇。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提出:“地理與個人教育在知識理解力、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同組成了教育的整體過程。”新地理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這是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突破,意味著地理課程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地理課程目標,是時代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對培養新時期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義。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于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的目標立足于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學生樂學。
新的課程標準,根據基礎教育的任務、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課程特點,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是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程標準里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四條目標,從注重學生個性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出發,在心理素質方面提出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在思想素質方面要求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審美素質方面要求學生“初步養成審美的情趣”。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識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課程標準的必要目標是其他目標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還是課程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擺脫以往課程教學的唯知主義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
以往的課程目標,強調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放在次要地位,把其目標只是作為輔助和陪襯地位的目標,內容也只是單純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感的培養。顯然,新課程的教育目標豐富了地理教育目標的內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養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雖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從過去的一個輔助的、陪襯的地位上升到課程的終極目標,但是由于如升學壓力、課時不足、重視程度等諸多原因,目標的實行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教方面,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在教學目標中,由于升學壓力和課時的原因,教師往往只重視對知識點的教授,忽略了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的確定。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往往只注重對教材中知識點的挖掘和設計,而沒有意識到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其實在教材的編寫上,已經滲透了這些要求。例如,地理必修1重點落實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環境及其要素有其自身的運動和發展規律,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辯證的等觀念;地理必修2重點落實人類可以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應符合自然規律,人類應與環境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觀念;地理必修3重點落實區域是有差異的,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因時而不同,區際聯系和競爭,區域可持續發展等觀念。
由此可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施還存在很多問題,要扭轉這一局面,教師應該改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中蘊涵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素材,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潛在素材,在課堂上相互滲透,抓住時機,適時教育。
例如在“地理1”的第一條標準中就提出“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于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
課堂是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最重要的場所,只有利用好課堂這一平臺,才能加強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教師的導入創設了新穎別致的課堂情境,則能讓學生對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地理知識充滿期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改就是要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通過創設廣泛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間,就能讓學生體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要使學生在學習比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原理時,對知識理解透徹,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做模擬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體驗自然界的變化,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感到安寧和自由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學生對地理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與態度。
以“廣州市番禺區建設垃圾焚燒發電站”為例,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學生能夠看到、聽到、了解到甚至參與其中的問題。在掌握環境污染對氣候、水文、土壤、大氣、生態系統等因素的影響后,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有目的的資料收集,并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通過師生對材料的分析、綜合、了解當前問題的發展動向,認識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探討解決發電廠的選址和處理大量垃圾的對策和途徑。從而培養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愛他人,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學習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學習學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在學生身邊找素材,在學生生活中積累素材”這一課改理念,培養學生自覺學習,養成終身學習意識的具體體現,通過問題研究的具體實施,還能使學生對學術探討的計劃制定中,材料收集、整理、論點提出,論據論證等實施過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驟有進一步的認識,幫助他們養成扎實、嚴謹的求學作風。
通過地理學習,學生已初步體會到地理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可以通過活動來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例如對當地展開土地利用的調查,了解家鄉土地利用的現狀,并能夠從土地利用的轉變看出家鄉的發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對家鄉的歸屬感。也可以創建“綠色學校”促進學生把關心,愛護環境的意識上升為環保行動。
新課程教育目標在內容上,強調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培養,拓寬了地理教育目標的領域,增強了地理教育的功能,豐富了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從地理教育的整體上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對社會負責的合格公民將產生積極的意義,也體現新課改精神所倡導的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把它作為終極目標也是重要參考對學生進行地理教育,以實現地理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目的。
[2]顧娟.地理新課程中的美育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南寧: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