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學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與客觀環境的變化不想適應的矛盾,本文例舉了德育工作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最后對班主任工作提出意見。
赫爾巴特說: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茍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中關于教育的重要性千百年來為后人所傳頌著。家庭,是教育的啟蒙;學校,是教育的引路人。“人之初,性本善”強調了后天教育對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學生品格上是如春風般,潤物細無聲的。作為小學班主任,不僅要給祖國的花朵和幼苗以知識,還要給他們健全而完善的人格,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諦。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禮、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學生的心坎上,這是當前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當今社會,各種各樣的硬約束如規章制度,法令等約束著小學生的行為,而社會道德教育像軟約束一樣,引導學生培養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價值觀也沖擊著小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
我國雖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美譽,然而隨著新時代條件下獨生子女增多的現實,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嚴重脫節。嚴格的具有約束力的學校教育與溺愛式的家庭教育,使小學生們不自覺地形成雙重人格,在學校里培養熱愛學習,參與勞動;而在家里高蹺二郎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兩種矛盾的人格特征存在于青少年個體中,“五天的學生,兩天的小皇帝”,這種不良的循環機制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并把打掃衛生當成一種肉體懲罰而不是美德。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再談“勞動最光榮”是多么蒼白無力。
社會大環境下帶來很多良莠不齊的東西沖擊著青少年的價值觀,金錢至上的庸俗價值觀,“包小蜜”等不良社會風氣,“炒股,投機”等社會不良行為,讓缺乏明辨能力與是非觀的少年兒童麻痹眼睛,無所適從。例如:孩子們懂得機遇的可貴,但又不知如何把握好機遇;參與意識在加強,但合作意識在淡化;他們往往以個人為中心,是個性化的一代,集體的觀念淡化。他們往往表現欲強,好勝心強,希望被關注,希望被寵愛,這些矛盾使從事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學校德育的投入與實際收效相比十分不協調,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說現實中的德育工作遠遠達不到人們和社會對孩子們的期望。為此,必須在教育理念上實現新的轉變,改變傳統的訓誡式,家長式的教育,突破教育的瓶頸,實現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標,迫在眉睫。
應試教育“根深蒂固”,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強調“服從”“應試”“分數”,培養的學生都具備了這些“共性”,千篇一律,忽視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而在當今,正由于這種“應試”觀念的根深蒂固 ,相當一部分老師仍然把道德教育作為社會的一種客體,并不斷強化其工具性價值,因而,道德教育成為政治的傳聲筒,經濟的揚聲器,文化的維護者。其主要表現為重智育,輕德育,忽視體育和美育,分數就是一切。所以,實施素質教育首要的且最艱巨的任務就是轉變教育觀念。作為德育工作者,就應當具備創新的素質,盡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打破原有的條框約束。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才能使學校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讓德育之花綻放在菁菁校園,讓祖國的花朵和幼苗更多一份屬于自己的天空。
為此,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切實可行的德育目標,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作為德育工作者,特提出如下意見:要求班主任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生眼里,教師是完美的,也是學生的榜樣,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更是學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的職業,承擔起了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就要注重細節,身教勝于言教不斷完善自己,不但要重視言教,而且重視身教,處處銘記為人師表的責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學生的行為,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情操。因此,班主任應努力做到:
評價學生要結合多方面的標準,班主任價值重心的取向往往會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因此,樹立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及其重要。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反映些《董存瑞》,《少年》,《小兵張嘎》等影片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可以讓學生參與打掃社會公共衛生,環保宣傳員等,讓學生體驗參與勞動的快樂,豐收的碩果,從而獲得真情實感,在道德選擇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在班會課上扮演 “父母”、“教師”、“解放軍”、“售票員”、“交警”、工人”、“農民”,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入角色中,從而體驗不同角色的艱辛,培養他們尊重他人以及高度的責任感。
青少年獨特的敏感心理使他們渴望被尊重與認可,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放平心中的秤,把愛灑向班級的各個角落,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的每一位學生。班主任公正、公平的處事原則,讓學生享受到自由平等的權利,并將這種積極的處事原則實現愛的傳遞,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朋友和家人,所以,教師道德修養不僅是個人自身素質的要求,更對學生群體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楷模,才能塑造優秀的人格。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
新教育理念下要求學生與教師是兩個平等的個體,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式下教學相長的要求。因此,班主任不能再是傳統的“高高在上,舉著鞭子”的說教者的形象,而因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過去傳統觀點總是覺得老師比學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單向的灌輸。但是,隨著各種新興文化的興起,這種傳統觀念發生動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孫云曉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中,都有一些較成人更為難能可貴的品質。因此,提出新的道德理念,向孩子學習——實現兩代人共同成長。教師還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自己犯錯誤時也能勇敢的承認,虛心的接受,這樣才能讓廣大的學生群體對新理念下的道德教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爭當道德的先鋒,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