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師、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讓網絡走進課堂,發揮網絡優勢,打造更加新穎、更具活力的課堂,贏得耳目一新的局面;但實施過程中又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完善,發揮出網絡教學最積極的優勢。
初中生正處于從少年期向青年期的發展階段,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過渡時期,其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他們的心理卻處于急劇變化的狀態,心理很不穩定,具有簡單幼稚和半成熟的特點。他們對于經常出現的多媒體教學已經見怪不怪,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在逐漸下降,它開始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滿足新課程教學的需要。這種形式下出現的網絡教學能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調動學生好奇易變的心理,使之穩定在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狀態上;同時它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內外師生、生生互動以及教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發揮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特長,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激情,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網絡的積極優勢,打造更加新穎、更具活力的課堂,贏得耳目一新的局面,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以下就是筆者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進行網絡教學的一些嘗試和思考,也許還很不成熟,以求與大家一起交流和提高。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著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網絡教學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是新穎的,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學生有濃厚的興趣,極容易出現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他們非常愿意在課堂上甚至課后去嘗試和探索,展示自己的身手,只等教師確定主題,分配任務了。因為網絡中動感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深情的文字,豐富的資料使學生身臨其境,給學生以“較真實”的地理時空感,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每次網絡教學時學生都爭先恐后,激動萬分。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和調動學生們的這種好奇心、興趣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挖掘他們身上的潛力和已有的信息技術,合理有效地控制網絡課堂,讓課堂教學更加完美、更具活力,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更突出。特別是對于那些在課堂上討論未果的問題,就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利用yahoo、google、baidu、和等搜索引擎向網絡以及google earth尋求答案,培養學生探索自然、探索社會、探索科學的意識和精神。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的綜合實踐探究活動教學中,教師就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嘗試利用google earth和地球儀一起進行教學,給予學生一次機會分別在地球儀和google earth找尋北京、杭州……甚至自己家和學校所在位置。比較中學生發現google earth的神奇之處,體驗到了那種震撼感覺,通過它可以瀏覽全球范圍內任何一處地點的高清晰度衛星照片,甚至還可以從中找到自家屋頂。這種實踐探究帶來的震撼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情以及探索科學、探索高科技和空間技術的意識和精神。
網絡資源的共享為教學提供了便捷,它給課堂提供了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素材,如取之不盡的各地地圖(如中華地圖網等)、風景如畫的梯田、神秘的沙漠風光、壯觀的轉場場面、簡淺易懂的動畫場面、悠揚的傳統民歌、超越快感的流行歌曲……網絡讓干巴巴的說教變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得具體,靜的變成動的,虛幻的變成真實的,既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又能將學生引入想象的世界。我們要充分挖掘網絡豐富的資源,豐富課堂教學素材,使教材“活”起來,使課堂“動”起來。如課前5—10分鐘的演講、才藝展示活動中,學生們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通過有目的地搜索自己所需的健康向上的資料、圖片、視頻、音樂等制作成精美的課件或者組合處理成短小精練的小品相聲片段,拿到課堂或演或講,他們的表演常常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大家或捧腹大笑或震驚不已或潸然淚下。如林斯盛同學的“因為一些人的昏庸害得一個在中緬戰場有著赫赫戰功的老兵的慘死”的故事讓自己潸然淚下的同時,還感動了所有人;還有儲天舒同學的《天才是“懶”出來的》的演講在同學中引起的轟動……他們的素材就是得益于網絡,它起了詞典作用的同時,又給了師生更深更廣的思考空間,這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和上網技巧,培養學生上網查尋、收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南北差異的教學中,教師拋出兩個問題“許多北方人到杭州生活后,都說杭州太冷了,比北方還冷,這是為什么?”“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為什么?”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了,誰都想躍躍一試,揭開這些謎。帶著疑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網絡世界,通過網上搜索,相互比速度,在網絡中尋找答案,并通過討論和思考得出并分享各自獨到的見解。這種自主搜索尋疑的過程既有競爭又有激情,培養了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同時在興趣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探索自然、探索社會、探索科學的意識和精神。
陶行知說:“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斷語;斷語生行動,如此演進于無究。”杜威也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可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挑戰、親手操作”的作用有多大,而網絡的共享、實時和廣闊為“活動、挑戰、親手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廣的空間。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實時優勢,遵循“從做中學”的教育原則,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動手實踐和挑戰的機會,不僅僅讓學生利用網絡搜尋并處理信息,更讓學生親自在網絡中挑戰、操作、大討論、旅游,產生心靈和思維的大碰撞,以達到激活思維、獲取經驗、形成能力的目的。這一過程中,網絡是傳授知識——探究方法——自我反思——學會學習的場所,它不僅是探究知識的場所,更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場所。
例如在“國土和人民”中有關行政區劃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登陸中華地圖網,這里有富有挑戰性、知識性和競爭性的“拼圖游戲”“對號入座”“地圖知識測試”等系列活動,既有世界、亞洲拼圖游戲,也有我國各省區拼圖游戲,既方便又快捷,旁邊還有記時器,極具挑戰性,課堂上同學輪流操作,極大地調動了同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在網絡游戲中不知不覺掌握了中國的行政區劃,輕松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學得自信充實,學得輕松愉快。
又如“游歷華夏”這一綜合實踐探究活動課教學中,考慮到真實的旅游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時間和金錢的因素而不現實,我們利用學生感興趣又貼近學生生活的互聯網設計了“玩轉中國”的網上虛擬旅行(兩節課),即利用網絡考察探究所選城市和該旅游線沿途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最終以某種成果形式展示給同學。具體步驟:①自由組合小組②了解旅游網、相關風景名勝的網站及城市網(為節省時間,可以參考教師提供的網站,如21cn旅游
①②兩步可在課前完成)③設計一條科學合理的線路④確定交通方式⑤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虛擬旅行⑥利用電腦采用課件、報告、采訪、小品等多種形式交流匯報考察成果⑦課堂評價與延伸。此次考察與交流,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自主性強,學生又極具好奇心、求知欲,學生的探究動力馬上被調動起來了。他們通過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巨大差異,增強了愛祖國、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同時又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美好未來的決心。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這種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間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優勢互補,集眾人的智慧,更好地解決了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提高了交往能力。合作與競爭并存,既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在“虛擬旅行”過程中,教師扮演游客一起旅行,引導學生做導游,這樣既拉近師生的距離,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又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利用教師機平臺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實現了網上多媒體信息傳遞和多媒體信息資源共享,最終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網絡是交往互動的場所,它的互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師生利用校園網及其他主題網站中的bbs論壇、qq、msn、e_mail等進行交流討論和互動,發表各自不同見解,從而拓展教學的空間和形式。例如“網上虛擬旅行”,充分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實現了自由領略無法“身體力行”的祖國壯麗河山的愿望,從而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發展獨立自主的個體,培養思維能力的教學效果,優化了課堂教學。又如利用bbs論壇進行主題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有支持也有爭論,互相期待與辯難,效果和氣氛很好。這是在平等氛圍里暢所欲言,交流、對晤、探討,顯得和諧溫馨理性又有適當的爭鳴。因為bbs交互性很強,利用它能真正做到全員參與,教師可以看到全班同學的發言,全班同學也可以知道教師的想法,它的方式和網上聊天差不多,很容易被同學接受;因為無須站起來正式發言,可以使發言者毫無心理負擔地參與交流并暢所欲言,能激發全班同學參與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全方位反饋和資源共享。
另外,網絡教學在拓展教學空間的同時,也讓教學走出課堂向課外延伸,如課堂上尚未討論交流完的問題同學們可以在課余利用bbs論壇、qq、msn、e_mail繼續交流,第二天回到課堂時反饋給全班同學老師。這同樣是依托網絡實現了同學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樣做到了資源共享,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協作能力,收到的教學效果必然挺好,這還得感謝網絡。
網絡走進課堂實施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設備資源的支持與保障的問題,如校園網、局域網常出問題,少數學生網絡學習水平不夠,打字速度太慢,況且打字的速度總是比說話慢,所以發言的內容總會受到打字速度的限制。比如利用bbs論壇主題討論,由于大家涌進校園網,一時造成網絡堵塞,造成網絡速度很慢,結果不是很理想。另外網絡走進課堂必須要有網絡教室和一人一臺電腦等設備資源的支持與保障,但是學校網絡教室就這么幾個,每節歷史與社會課要都在這兒進行顯然不太現實。
互聯網是開放的,網絡信息浩如煙海,龐雜多樣,參差不齊。課堂上依托網絡教學,教師鼓勵學生結合主題進行搜索時,學生能從網絡中獲得大量有關無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讓學生花費過多時間去瀏覽、去吸收、去響應、去鑒別,這會占用課堂45分鐘的很大一部分的,同時影響教學進度。另外,由于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好奇心強,面對誘惑會迷失方向。盡管課堂上教師確定了主題并有很多要求,但是很多同學面對豐富多彩的圖片、新穎有趣的動畫和妙趣橫生的文章,會逐步迷失自己的學習目的。又如利用bbs論壇進行課堂教學時,由于學生當時的言論很難受到及時有效的監督,會出現少數同學聊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的情況,這時教師的正確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教師要及時提醒他們迷途知返,把精力集中到課堂中來。
網絡的復雜性和信息的魚龍混雜使得許多家長出于保護自己孩子的需要,限制孩子接觸網絡;加上《歷史與社會》學科中考不記入總分,因此在學校、家長及其他老師的心目中該課是副課,課余學生過多地將時間花在網絡來學習這門學科,勢必會招致他們反對,甚至被認為是浪費時間。那么學生化在這門學科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利用網絡學習該課的機會將更少。
畢竟網絡教學是筆者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初步嘗試,由于經驗不足,精力和時間有限,再加上教師本身信息技術水平和指導水平的有限性,對于學生的指導和引導,還只能說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階段。教師本身還需要不斷學習和摸索,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課堂臨場調控能力和指導引導水平。
總之,網絡走進課堂,使歷史與社會課堂更加新穎、更具活力、更加精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因為它給我們提供了更新、更優的教學空間;盡管我們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完善,發揮出網絡教學最積極的優勢,讓網絡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改革服務,為師生發展服務。
4、《internet環境下的初中科學教學》 潘瑤珍 蔡鐵權 課程 教材 教法 2005(8)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