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傾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這種活動的心理特點。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具有興趣時,他就把自己的注意經常集中和趨向于某種事物之上,同時對該事物產生一定的情感。
寫字興趣,則是個體對書寫產生的一種認識傾向。我在對幼師生寫字教學實踐中,在批改和分析學生的作品以及心理特點時,發現幼師生在寫字興趣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個體差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表現:
1、興趣的中心:幼師生的各種興趣指向什么,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對顏體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柳體或歐體接受較快,有的則追求趙體的秀麗瀟灑,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有一個中心的興趣。
2、興趣的穩定性:有的幼師生對寫字只有暫時的興趣,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見異思遷,事過之后,興趣就煙消云散。有的則具有穩定的興趣,一旦對某種字體產生興趣,就會深入鉆研,鍥而不舍。這種穩定的興趣使其獲取系統的寫字知識,從而可能在書法上獲得成功。
3、興趣的廣度:興趣的廣度是指興趣范圍大小或廣闊程度而言。例如,有的幼師生對什么事都有興趣,有的則興趣的范圍極其狹窄。學生中凡對寫字感興趣的,大多能廣泛涉獵文學、音樂、繪畫、舞蹈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從而在書法上有創造性的提高。只有當廣泛的興趣與中心興趣有機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習書品質。
4、興趣的效能:興趣產生后,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致的。有的學生的興趣僅停留在期待和向往的狀態中,不能使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努力滿足興趣,成為無效興趣。而有的學生興趣一旦產生,便成為強大的動力。他們雖不一定成為大書法家,但能自覺克服困難,善于尋求最佳習書方法,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科學研究表明,濃厚的興趣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心理條件之一。幼師生寫字教育的關鍵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在中小學寫字教育和業余書法教育中顯得尤其重要。因為中小學這個年齡層次的學生能力一般不太強,學習的熱情比較浮動,而業余學習則對學習缺乏必要的限制,沒有興趣,是難以堅持學習的。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書》中指出,對兒童教育要順應“童子之情”要“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使之漸于禮儀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教”。幼師學生模仿力強,但對書法理論的理解能力較低,但他們對形式的捕捉、對造型有相當的基礎,習慣于以繪畫的眼光來看書法,在教學時間上也有一定的保證,每周一教時,但光靠課堂上的時間,作為訓練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幼師一年級的寫字教學過程中多搞直觀教學法,以培養技巧訓練為主,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長處,引導其了解技法理論體系及其審美要求,在教學時,還應強調其系統性,強調幼師生寫字教育的體格和各側面的必要性,要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教學,努力提高幼師生寫字課的教學密度及其質量。作為教師,在寫字教學中,要有能力啟發誘導。比如,幼師一年級毛筆楷書教學時,在選貼上,可不必作強性規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憑興趣選擇,基于此,自然也要求老師教學能力強,要能教各體。當然,激發興趣并非遷就學生,只是把它作為教學的一個“催化劑”,不能因為學生的興趣而打亂整體教學計劃的安排和實施,有許多學生,由于對寫字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興趣也常在變。作為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的興趣之外,還有責任去幫助改造他們的興趣,使之變成始終不渝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寫字興趣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習書興趣。
幼師三年,按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僅能在一、二年級每周設一課時,計88課時左右,作為教師,如果不合理安排、精心設計,要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寫字水平比較困難。所以必須精選教學內容,在教學環節設置中也力求緊湊,以保證學生在其有限的時間內學完主要內容。在毛筆字教學中,對書風的要求也應是專功一家不先旁騖,切忌在楷書教學中顏、歐、柳同時并舉,或者楷書、行書“雙管齊下”,到時只涉皮毛皆不入門。這種謬誤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即是在于教學計劃與目的性的不明確。科學的教學計劃有利于保持學生濃厚的學書興趣。我在十幾年的寫字教學實踐中,經過反復研究和探索,對幼師的寫字教學計劃,認為如下安排較為合理:
第一學期:22課時,對學生進行毛筆字楷書技法實踐、理論的雙重教學,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運筆的動作要領,了解并熟悉各種筆畫形態及其寫法,有一定的臨摹能力,兼以鋼筆正楷作業練習,要求達到“形似”。在考核內容上以期末楷書臨摹及常識題考查為主;
第二學期:22課時,進一步學習楷書八種基本筆畫的組合變化運用以及二類8種基本結構形式的書寫。了解產生結構的兩個基本因素,掌握結構的三個基本原理及其要點,初步掌握章法的一般知識,嘗試毛筆楷書創作,同時兼及鋼筆、粉筆楷書作業練習。在考核上以期末楷書階梯性臨寫作業、期末毛筆楷書仿作、創作及理論考查為主,并進行毛毛比楷書過關考核;
第三學期:22課時,以毛筆行書為主,兼顧鋼筆、粉筆字作業練習,了解行書的書寫特征,熟悉并掌握基本筆法,使書寫符合一般的要求,在考核上以期末行書臨摹及常識題考查為主,并進行毛筆行書的過關考核;
雖然課時不多,只有88課時,但這些教學內容是在二年中陸續進行的,只要安排合理,指導得當,注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書熱情,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確保一定的練習量,是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
興趣的產生直接依賴于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在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對書法的認識,對學生講授簡單的書法史、古文字及歷代書家生平等有關知識,懂得祖國書法的價值以及目前書法的發展近況,鄰幫日本、韓國如何重視書法等等。當學生真正認識到書法學好了可以滿足個人、社會需要時,便會產生興趣,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誘導法,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例如:向學生講述文征明在一次生員歲考時,就因字寫得不好被列為三等,沒得到到省城參加鄉試的資格,因而發憤習書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書興趣。
使學生面臨實際任務,把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是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習書法,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長時間艱辛的練習。在“苦學”過程中,例如沒有“希望”成績給予反饋,學生就會厭煩,即使原來興趣很濃,興致很高,當進入高原期,學習熱情也會減低。因此作為寫字教師必須密切注意這一點,在“苦學”過程中,及時地去發現每一個同學的進步之處,發現其優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拿出他們剛進幼師學習時的作業,叫他們自己去對照,去研究,去發現,學校還應盡量給學生的作品有展出的機會,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實踐證明:經常性的成功,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興趣得到強化。相反地,經常性的失敗,一般很容易使人喪失信心。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如參加和舉辦展覽,成立興趣小組等,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都給予表揚和肯定,使他們更有興趣去學。
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教育實踐形象,對學生影響很大。教師的書法水平,寫字的揮灑自如,對書法的評價、體會。總之,教師的言行能把學生的求知欲由隱性的潛伏狀態誘發為顯性狀態。有的學生說:“當我們看見老師在投影幻燈上寫出一個個漂亮的毛筆字時,首先是佩服,其次感覺有趣,也想試試。”這種直觀的教學需要教師努力鉆研書法藝術,理論與實踐并重。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