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按照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他們學會學習,積極主動探究,促進自身發展,發揮主體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真正統一起來,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化,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和發展,就必須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筆者認為,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方面,為此結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談一點體會。
新課程改革的一大重要舉措就是強調探究性學習,并在教材中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從學科或生活的問題或學習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經歷探索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的學習方式。具體表現為: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收集資料,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實質上是把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作為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性學習主要在于學生的學,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性學習活動,注重主動探索、情感體驗和創新思維。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是為了適應當前中學課改的需要,還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是把結論交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去質疑、去操作、去討論、去合作交流,強調盡量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過程。
探究學習也不能不分時間、場合絕對地套用。如有些學習本身并無探究必要卻要去探究,往往會導致淺層化和庸俗化。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為特征的陳述性知識根本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完全可以通過接受式學習,使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探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大膽發散、求異、嘗試、親歷運用知識、獲取理智、解決問題的過程,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能舍本逐末,注重過程并不是不要結果,還必須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會采集、分析、處理信息,從而得出結論、實現問題的解決,并把這種結果與前人的經驗進行比照,從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探究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探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明確提出:“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問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所謂合作學習,是指依學生的能力、性別等因素,通過同學間和師生間的互動、互助、討論交流、溝通等,以提高個人學習效果、并達到團體學習目標的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要把學生分組,定好組長,明確共同的任務和個人承擔的職責,每個學生都要闡述自己的見解,小組中輪流發言,并與其它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生生間的交流與互動,也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要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巡視各組的合作情況,參與討論,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仔細觀察,并及時表揚善于運用交流方式的小組,以提高學習交流的實效性。合作學習結束以后,教師展示結果,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據此進行有效指導。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小組之間,小組之間的互相交往、溝通、競爭,使學生積極參與,不流于形式。
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團隊精神。從教學內容來看,合作學習并不是每節課甚至是每個議題都需要的。合作學習只適合當個體無法獨立完成某個議題的時候進行,是一種互助性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可彌補教學中難以面向全體學生的不足。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意見,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另外,合作學習應和獨立思考結合起來,合理運用,不厚此薄彼。準備階段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發言才會有針對性,對問題不理解的學生才會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有了合作學習前的獨立思考過程,言者會有話說,聽者會用心聽。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善于傾聽團隊意見,也要保證他們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在交流傾聽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學會學習。合作學習是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教師應轉變角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話道出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活生生的、有意識的人,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等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先看、先想、先說、先練,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方式,這無疑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教師不能輕易放棄引導的責任。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性越強、教師講得越少越體現新課程的精神,以免有“滿堂灌”的嫌疑。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雖然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而不是放棄者。如果教師疏于引導,學生的自主活動就會限于經驗主義甚至自由主義的誤區。為了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功能,教師必須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做他們的引路人。在自主學習前,教師應首先給學生創設必要的問題情境和氛圍。過程中則應時時引導,該“出手”時就出手,切不可該“引”的置之不理,該“導”的不予理睬。學生自主學習后,教師更要給予及時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質疑意識,鼓勵他們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很重要。讓他們在閱讀中與偉人對話,在體驗中與高尚交流,在感悟中與智慧撞擊,在實踐中與生活溝通。引導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及生活內容帶入課堂,寫入自己的答卷;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敢于挑教師的毛病,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丟棄以往依葫蘆畫瓢般地墨守成規,去收獲思維放飛后的創造與喜悅,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創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誘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使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如創設問題情景,啟發、誘導學生主動質疑;制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思維的閘門,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創設實驗情景,讓學生動手去做,嘗試未有的體驗,獲得新的發現,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等等。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各種貼近生活、激發興趣的情景,如以故事、游戲、小品等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可以利用掛圖、實物、自制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創設情景,使教學更形象直觀,生動活潑,使學生“有感而發”、“情不自禁”,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廣大教師為此都非常重視情境創設,力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素材,無疑是可許的。但若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好像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逢課必從情境引入,不考慮創設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不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而流于形式,就會干擾和弱化知識及技能的學習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不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展開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創設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利,對于一些不必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講解。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離于教學之外,更不能是虛擬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我們呼喚一個“求真”的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用新的教育觀來培養和指導學生,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以不同的教學風格不斷地給學生以新鮮感,同時以教學風度和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亢奮點,使他們自覺地去做學習的主人,以積極的情緒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施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創設教學情境等教學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又能使師生在互助中去探索和發現,去歸納和總結,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創造了較大的拓展空間,教師應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為構建新課程標準下充滿朝氣的教學課堂而努力。
[1]陳為.思想品德探究學習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1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