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兒童文學化為兒童詩走向素質教育搭建了便利橋梁。如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閱讀都具有具體的建議。其中的第一學段(1-2年級),學生的閱讀文類明確指定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這意味著兒童詩至少在小學低年段已成為生活閱讀的主要內容,也意味著經過半個世紀的反復探索,兒童詩和整個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突出價值重新被認定。
兒童文學博士譚旭東曾呼吁:兒童文學機構要組織力量對兒童詩的創作理論上加以研究,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兒童詩,讓更多的孩子學習、朗誦并創作兒童詩,從而讓優美動聽的兒童詩旋律響徹中小小學的校園。王根泉教授也呼吁過要重視兒童詩歌,他認為應該讓朗誦詩、科學詩等占領校園。“素質教育需要詩。”“《兒童詩》叢刊原主編黃亦波先生曾撰文呼吁“兒童詩要從娃娃抓起。”他還認為:“聰明的孩子愛詩,愛詩的孩子聰明。”以下是筆者近幾年來對兒童詩走進校園所做的幾點措施。
閱讀優秀的兒童詩歌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孩子們創造性思維、活泛性思維和深入性思維,弘揚人性中至真、至純、至美的品質。
針對低年級的學生的兒童詩引導方面,在選擇童詩時,要注意四個方面:一是形象性。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占重要位置,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如高洪波的《鵝》。二是趣味性。聽詩應盡量做到“寓教于樂”。注意童詩的趣味性,使學生能興趣盎然地被童詩吸引。給低年級兒童聽的詩,要選淺短一些的童詩如樊發稼的《問銀河》組詩,給高年級學生聽的詩,就要選擇含義深刻,文學水平高一些的童詩,使他們感到余味深遠如金本《樹葉上的詩》。三是針對性。童詩,有的是歌頌性的,有的是規諭性的,還有的是諷刺性的,這些對兒童都是有益的,都能啟導兒童的思想。童詩內容的選擇就應針對學生的教育目的。如教育孩子對人要有禮貌,可選擇圣野的《啄木鳥和雷公公》等相應的童詩。四是知識性。所選的童詩要能給孩子以知識的啟迪,情感的陶冶,讓他們接受規范的語言訓練如高士其的《土壤媽媽》。
總之,所選的童詩,讀起來要朗朗上口,要有利于激發學生聽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聽的能力。
兒童詩不是教育工具。不要一直強調兒童詩歌的教化作用。有關學者指出,隨著新時代所進行的改革和對外開放格局的不斷形成,人們不斷意識到,兒童不再是某種固有體制和觀念的被動接受者,兒童是民族精神的未來,兒童之于之于民族的意義是一種精神文化素質的傳承。在這個意義上,兒童詩創作者不再以教育為兒童詩之本質,而以“藝術”為兒童詩之本質,還兒童詩之藝術本身。泰戈爾他們的兒童詩都是經典的語言作品,可用來啟蒙孩子,讓孩子們直接受到美的熏陶。社會在發展,觀念在更新,引導兒童創作兒童詩時也不要局限于某些教條化的形式,不要動輒就要寫出具有某種主題思想的詩,而應該注重孩子的人性,個性,情感等因素,注重引導讓孩子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這樣孩子們寫出的東西才會充滿童心,童趣,才會具有生命的活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詩歌要有鮮明的形象,因此想象力培養尤為重要。它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沒有想象就不會有形象,沒有形象就沒有詩。孩子們特別好奇,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可塑性大。他們異想天開,沒有框框。我們的輔導要因勢利導,努力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覺地進入迷人的詩的形象中。比誰想得奇,比誰想得遠,比誰想象出的畫面最美麗。讓他們陶醉其中“樂而忘返”,思緒萬千的時候動筆,才會碰擊出童心、童真、童趣的火花。在孩子的眼里,大海是太陽公公的鏡子,太陽下山是到大海里洗澡;月亮是慈祥的母親,星星眨著眼睛是在聽故事。這種可貴的想象我們教師要精心加以呵護。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至關重要。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寫詩要寫自己熟悉的物和經歷過的事,只有讓學生走向大自然,走進生活,才會有創作的素材。只有積蓄了豐富的生活經驗,靈感來時才能噴涌而出。為此我們要帶學生去校園觀賞美景,到操場開展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去興趣小組唱歌,跳舞,畫畫,踢球等,還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僅憑深入生活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捕捉詩的靈感,尋覓詩的切入點。如讓孩子們以《雨》為題寫詩,一些學生可能只描寫雨景,就會顯得很平淡,教師應引導孩子把“雨”同你們自己的生活、學習什么的結合起來,詩句便充滿了活力。如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雨是懶惰的娃娃,/媽媽叫他寫作文,/他卻在空中的大白紙上,/寫下了一連串的省略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引導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生活處處有詩歌。如一次上公開課時,一位老師精心打扮了一番走進教室,孩子們一聲“哇—”。后來有孩子很細心,寫下了《老師變了樣》這首兒童詩,極富有生活情趣。“老師,老師/剛進教室/我們一聲“哇-”/老師變了樣/頭發大波浪/裙子真漂亮/滿臉都微笑/走路輕又巧/不管怎么變/我們都喜歡”。
詩不能說假話,高興時寫出高興,難過時寫出難過,沒有感情的詩就沒有生命。現在的小學生習作中情感因素比較淡,過于成人化,缺乏少年兒童的靈氣,稚氣,兒童詩正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兒童詩要內容個性化,形式自由化要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提煉詩眼特別重要。如《小鴨比我更淘氣》寫“我”淘氣頑皮,把衣服弄臟了,盡管寫出了“我”的感受,但沒有畫龍點睛之筆,經提煉,題目改成“小鴨比我更淘氣”詩就變得情趣盎然了。
學生兒童詩創作具有不穩定性,往往只是憑熱情,事實證明良好的心境,獨特的命題,自由的想象會令詩歌充滿活力。因此要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寫詩氛圍顯得特別重要。在班上創辦《小星星詩社》,發表優秀詩作。讓優秀兒童詩走上講臺,貼上墻報,也可以將優秀詩作發表在校園網上或是向《兒童詩》、《學生時代》等刊物投稿,不定期開展談詩,賽詩會,使寫詩的孩子躍躍欲試,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