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時期就提出:一個民族的強盛與發展必須“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近一百年過去了,看看現在的農村中小學生的體魄怎么樣呢?
2000~2010年,筆者對所教的四屆學生高一入校時的身高、體重、短跑速度、中長跑的耐力狀況及肺活量、上肢力量等作了數據測試,得出了以下結論:身高、體重呈上升趨勢,其余幾項均呈下降趨勢。
10年時間,男生身高平均增長3~5厘米,由原來的平均1.692米增長到1.735米。體重增長4公斤左右,由原來的平均62公斤增長到66.5公斤。女生身高也有4厘米左右的增長,由原來的1.585厘米增長到1.62米,體重也由原來的平均45公斤增長到49公斤。
短跑速度下降明顯。100米成績,2000、2003兩屆學生中生大部分都在14″5左右,極個別的低于16″;而到了2010年男生大部分低于15″,低于16″的已經占15%,女生則有30%的低于20″。中長跑成績也呈下降趨勢:2003屆學生,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績在4′以內的占到80%以上,3′30″的約占30%;到2010級則4′以內的還不足50%,成績下降比較明顯。
體操方面,無論是技巧還是單雙杠,2005年前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能在教師保護幫助下完成相應的項目;而2010級學生到了連單杠翻上、雙杠跳上支撐的動作都難完成的地步,很是令人擔憂。
1.1990年以后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高速期,從集體到個人都把原有的空閑地方建成了廠、市場,提供給孩子玩耍的地方越來越小,1990年前的孩子享受到的捉迷藏、滾鐵環等活動對其后學生來說都成了奢望。
2.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90后的孩子也越來越得到家長的愛護,家長忙于經濟而又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一般不允許孩子外出,使孩子失去了同同齡人集體嬉戲、打鬧的機會,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孩子的運動量。
3.現代化家用電器的使用也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電視、電腦前,使本來就缺少活動場所、活動機會的孩子更懶得外出、懶得活動。
5.從學校到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重視,并且分出了大科、小科,主科、副科,在此條件下體育課體育活動已不在教師、家長重視之列,且學生課業負擔較重也沒時間鍛煉。
為了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出臺了《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意見》指出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意見》的出臺為學生減輕沉重的課業負擔、自主支配活動時間帶來了福音。可是從政策的出臺到真正的實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學校是否按照政策要求執行;學生沒活動時間盼自主活動,有了活動時間干什么,怎么干?筆者作為一個一線教師發表一點自己的建議:
1.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從政策的出臺到執行應有嚴格的一致性,各學校各單位不以任何理由打折扣,檢查督導不以學校的書面材料為依據,而是深入學生了解實情。真正把“每天鍛煉一小時”落到實處。
2.學生干什么?怎么干?有了活動時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可問題是現在的學生看的多,做的少,給學生座談得到的答案是:自己體質差,會的項目少,不能融入群體中。實際上是因為學生缺少健康意識,缺少自信。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體育教師充分利用體育課,一方面給學生灌輸健康意識:體育鍛煉對學習效率的作用,對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對享受健康生活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利用體育課培養學生幾個項目的運動技術、運動技能,使學生熟練掌握,并能指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靈活運用。更要重點照顧體質差,缺少自信心的學生。
3.集體體育活動時間往往學生多,場地器材少,學生的活動時間少,活動量小,強度達不到,浪費了時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各學校各單位應動員團委、學生處發揮指導作用,建立興趣小組,不讓一個同學掉隊;興趣小組上報項目,團委根據學校場地器材情況協調安排,一周為循環,充分發揮場地器材的作用;動員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既能參與一定的管理,又能發揮教師技術指導的作用。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