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是基于整合課程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突出課程的適應性和發展性,而適應性和發展性又是緊密相關和互為促進的。適應性發展課程的構建體現了幾方面的理念:1、以尊重幼兒為前提,課程目標和設計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2、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課程內容與幼兒社會現實及生活相聯系。3、順應綜合化發展的時代主流,課程的理論研究走向多學科的整合。4、強調幼兒的個性化發展,課程計劃與實施注意發揮兒童、家長和社區的積極參與作用。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實施情況怎樣呢?廣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從2003年開始,進行了適應性發展課程的實施工作。我們對廣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實施適應性發展課程的實踐進行了觀察,并對教師、家長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調查了解。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實施適應性發展課程為例,介紹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實施內容及方式,分析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對幼兒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開發與實施適應性發展課程提供參考。
所謂共同性活動,是指兒童在教師的支持、幫助下,圍繞某個大家感興趣的生活中的主題或認識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意義、建構認識。共同性活動的開展主要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進行的。
1、主題的來源。主題一般是教師通過觀察,引導并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師生共同生成的。在活動中,幼兒也會自己生成新的主題。教師選擇主題的標準有7條:一是主題的有趣性;二是主題的生活性;三是主題的真實性;四是主題的活動性:五是主題的合作性;六是主題的開闊性;七是主題的便利性。
2、主題網絡的構建。教師一旦發現了幼兒的興趣點,就對幼兒進行主題活動前的調查研究。如:在大班的新年談話活動中,幼兒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較感興趣,教師馬上組織幼兒參觀“民族館”,進一步了解幼兒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哪些方面感興趣,為構建主題網絡打好了基礎。
3、資料的收集與利用。主題網絡構建好了,接下來就要收集與主題活動相關的資料了。資料的來源主要由教師、幼兒、家長及社區提供。
4、活動的開展。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可以選擇教師預設的內容,也可以不選擇,隨著活動的深入,幼兒還會生成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5、環境的創設。教師把收集來的資料分區域放置,教師與幼兒共同創設一個豐富的、動態的、開放的活動環境。
6、教師、幼兒、家長和社區的參與。主題活動確定下來,教師就大力宣傳,并號召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與主題活動相關的資料、材料。教師也會向家長反饋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情況。
所謂選擇性活動,是指多元系列活動,教育者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將活動空間相對劃分為不同區域,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廣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開展此項活動時,不僅向幼兒開放班級活動室(如:大一班為民間藝術區,大二班為生活體驗區等),同時還開放幼兒園的各功能室(如:科學實驗室、陶藝室、角色游戲室等),還有全園共同活動的區域,充分利用幼兒園各種資源,為幼兒提供豐富、動態、放開的活動環境,讓幼兒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并用行為認識已有環境,獲取知識經驗,展示自我才能。在統籌各個活動區進區人數方面,通過發放給各班的區域牌來辨別、控制。各活動區每次平均進區人數約為15~18人。在組織形式上,一般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以大帶小,打破班級、年齡界限,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由選擇區域,支配材料,為幼兒提供選擇活動的多種機會,重視幼兒的實踐活動,突出幼兒的自主性探索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始終扮演觀察者、支持者和參與者角色,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記錄孩子的言行。在內容選擇上立足于幼兒感興趣、喜愛的活動內容,在某階段選用某活動,如:生活體驗區的“小裁縫”,圍繞這一活動開展了“縫縫補補”、“時裝設計”、“裝飾服裝”、“小小模特”等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幼兒投放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來滿足幼兒需要,隨著活動的開展、深入以及孩子在活動中的興趣和需要,教師也相應增刪、補充、調整活動內容。
教師是實施課程變革的主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思想、信念,改變原有的習慣做法和教育策略。但是一些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適應性發展課程的精髓所在,只停留在課程的形式上的改變,影響了適應性發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同時,適應性發展課程本身是處在探索、開發階段的一個新課程,還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與磨合,這就決定了它在初期的實施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教師是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開發與實施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教師現有的素質與能夠很好地承擔適應性發展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一些教師對新觀念轉化為教育行為還未能準確把握,教師的課程觀仍停留在傳統的分科教學模式上。如在課程的內容方面,在問及“您認為是誰最終決定課程內容?”時,有55%的老師選擇了“園長”,而不是“幼兒”。而我們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幼兒的發展。這一理念應貫穿于課程改革的整個過程。同時,教師對新課程中所要求的教師能力素質認識不夠全面。就教師素質方面,在回答“您認為教師應具有哪些能力”這一問題時,有90%的教師認為只應具有觀察、反思的能力。可見,教師對能力素質要求的認識不夠全面。教師不僅要有觀察、反思能力,還要具有傾聽、分析幼兒行為的能力;評價活動主題、調整計劃的能力;對幼兒經驗加以整理和提升的能力;創設環境,提供材料支持幼兒探索學習的能力;支持幼兒表達,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言語來表達的能力;開展家長工作的能力,等等。
適應性發展課程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提出來的,而一些教師在課程的實施中簡單、機械地“整合”課程。如把幾門分科課程簡單合并組合,忽略了適應性發展課程各領域各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不利于幼兒從整體的角度感知有機聯系的世界。幼兒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系統,在這個復雜的系統中有眾多的因素,只對局部要素進行整合,是達不到課程整合的目標的,應該加以有機整合。又如,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某些領域的知識和能力而忽略了適應性發展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過分強調學科內容自身的縱向序列,缺乏對各科內容要素的橫向聯系的思考,故還存在著各學科界限明顯的現象,限制了大量具有現代氣息的新知識的引入。
共同性活動的開展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進行的。主題活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吸引幼兒圍繞主題展開探索。凡是幼兒喜歡探索的,能夠探索的內容,都應該納入相關的主題網絡之中。若沒有探索的價值,則應放棄。因為主題活動的價值不在于讓幼兒知道多少知識,而在于幼兒探索了什么,在于是否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是否有利于調動幼兒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一些教師在主題活動的實踐中陷入片面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的誤區。主題活動的設計,大多是系統知識的網絡圖,其特點是知識廣泛、新穎、全面,其中也不乏相當專業的知識。設計者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深入把握主題。對于這樣的設計,教師可能需要絞盡腦汁才有可能將網絡中的內容一一落實,于是,灌輸者有之,揠苗助長者有之,走形式者有之。如在“城市”這個主題活動中,按照教師的預設,幼兒應該在積木區里搭建與主題活動有關的“城市”。而游戲進行不久,教師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就表現出了脫離主題的傾向,積木區里的孩子有的開始做自己喜歡的大炮、飛機。看到這種情況,于是趕緊過去“引導”那些孩子繼續做與主題活動有關的“城市”。我們不禁要問,是主題為孩子服務,還是孩子為主題服務?其實,任何事物皆存在兩面性,主題活動有它的優勢,但它的局限也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缺乏辯證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只看到它的長處,而不分析它的短處,那么它的問題、局限就會日益凸顯,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分科教學模式的某些弊病在主題活動中再現。
在我們的調查中,在問及“實施適應性發展課程中,有哪些問題讓您感到困惑?”時,有60%的教師選擇“處理孩子的生成問題”;同時在我們的觀察與訪談中,發現不少教師處理不好教師預設活動和幼兒生成問題的關系。由于幼兒有著不同的家庭教育、生活環境,興趣經驗也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會自發生成許多不同的問題。如幼兒對主題活動的某一領域非常感興趣,想進行探究下去,但一些教師為了完成自己預設的主題活動計劃,制止幼兒的生成活動或者對幼兒的生成活動不進行引導,甚至不為幼兒提供任何探究的材料。又如,不會引導幼兒的生成活動。教師對幼兒生成活動的觀察和判斷往往帶有主觀的色彩,并不一定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幼兒的所思、所想。當孩子在共同性活動中自發生成活動時,教師往往不知所措,生怕支持引導幼兒的生成活動會影響到教師的預設活動,只是根據自己預先編制好的主題網絡選擇和組織內容以及實施教育,不能有效地引導幼兒的生成活動。
1、環境創設不能完全體現課程的整合性。如有的教師有時注意到各活動領域本身目標、內容上的系統性、連續性,但有時卻忽略了各活動領域之間的平衡性、滲透性;有時注意幼兒在環境創設中得到認知、技能方面的發展,卻忽略了環境對幼兒情感的熏陶。因此在環境創設上,未能達到各方面相互協調統一,體現課程體系的整合性。
2、環境創設不能有效體現課程環境的動態性。環境創設能將抽象的課程具體化、情境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能激發幼兒活動動機,影響幼兒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但有的班級從開學到學期結束,一直都是固定的環境,沒有根據主題活動的更換而進行相應的改變,在環境創設方面不能有效體現課程環境的動態性。
幼兒園的家園合作以幼兒為主,家庭、家長是以幼兒園為中心、以配合幼兒園的方式來進行的。這種做法導致家長們對幼兒園的依賴。如在問及家長“您是否經常地、主動地與孩子教師談有關課程內容的線%的家長選擇“幾乎沒有”,在問及教師“您經常利用社區資源嗎?”時,有65%的教師選擇“很少”,可見我們浪費了家庭和社區這兩塊寶貴的課程資源。 適應發展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思想、信念,改變原有的習慣做法和教育策略,促進課程的整合。有充分發揮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一體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開發與實施,從而促使“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和發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