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力是一項既重要又艱巨的工作。觀察力是人們認識事物、辨別事物的一種能力。通過觀察認識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就要具有正確細致的觀察力,所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力,不僅是小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他們智力的基礎。沒有觀察力也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小學生的口語、文字表達能力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學生缺乏觀察事物和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忽視了培養觀察力這項工作。
當然,學生年級有高低,年齡有大小,智力有差異,性別有不同,愛好不一致。要針對這些情況,去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力,并使他們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是存在著一定困難的。如果不在教學中做大量細致、艱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學生的特點,按照規律辦事,那是無法達到目的的。
唯物辨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告訴我們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視培養二字。這里所說的培養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實際上就是善于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事物。
小學生喜新奇,但觀察事物時往往籠統、不精細、不注意事物的特點,不善于區別事物之間的差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注意積極引導,逐步培養他們觀察事物的興趣,提高其觀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級學生進行實驗,組織他們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結果參加學吹笛子的人數比參加觀察小動物生活習性的要多。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孩子對一支小小竹笛能吹出動聽的曲調感到新奇,而貓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對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來說常看見,已習以為常,熟視無睹了。后來我們就針對學生的這一認識,提出一些思考的問題。如,公雞每天叫幾次,是否天天是定時的?貓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長大了,尾巴哪兒去了?這些問題孩子們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來,這樣逐步把小學生的觀察積極引導到有目的有意識的具體細致觀察的軌道上。通過重新細致觀察,學生發現了許多新東西,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對貓呀,狗呀,雞呀,鴨呀又有了新的認識,觀察興趣與日俱增,觀察得也具體細致了。
小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無意注意起看重要作用。要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就必須把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上來。
有一次,自習課上我發現大部分男同學放下作業不做,卻圍在李陽同學的桌前,爭著看一只用彩色紙粘糊起來的小燈籠。當時雖處于寒假前的緊張復習階段,但我們看到這正是引導學生具體觀察的好機會,于是就和大家一起觀察起來。為了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上來,我就布置孩子們在第二天下午帶來剪刀、糊精、色紙等,教他們親手做這樣的燈籠。這樣一動手,孩子們對燈籠的構造就比較清楚了。一只只五顏六色的燈籠做成了,同學們甜蜜蜜地欣賞著,心滿意足了。就在這樣的時刻,為了使他們的感性認識再產生一個飛躍,我又鼓勵學生根據這只燈籠的構造進行改制,做出有獨創性的燈籠來,在星期六的中隊會上進行展覽,并選出十只制作新穎、精致的,在放寒假前送給軍烈屬。這樣,促使學生們進行再觀察,把觀察活動提到又一個新的高度。
引導學生觀察,并要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就必須注意學生年級的不同,智力上的差異,年齡、性別、愛好上的差別。
我把小學六個年級分為三個階梯:一、二年級為低年級,三、四年級為中年級,五、六年級為高年級。對每個階梯提出不同的觀察要求,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對低年級學生只要求觀察一些簡單的色彩鮮明,活動變化的事物,通過觀察,能夠說出事物的名稱、形狀、顏色就行了;要求中年級在低年級觀察要求的基礎上,除觀察色彩較鮮明的事物外,開始對人物進行觀察,通過觀察不但要能夠說出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和內部構造,簡單說明其作用,同時還要把觀察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對人物的觀察,要求他們能說出人物的高矮、身體的胖瘦,年齡的大小;高年級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要求他們觀察比較復雜事物,加強進行對人物的觀察,不僅要他們觀察外貌特征,而且要注意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情。還要求他們逐步學會抓住事物特征進行快速觀察的本領,在觀察過程中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每次觀察后,不但要學生們進行口頭表達,而且結合作文讓他們用文字表達出來。
對同一個年齡中,年齡、性別、愛好不同的,智力存在差別的學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使他們各得其所,逐步提高。
女學生遲新月很愛好文藝,在排練時注意引導她觀察老師根據不同的臺詞所教給的動作、表情,還引導她觀察表演節目中用到的一些布景道具;學生鄭成學的爸爸是個木工,他對爸爸做的一件件家具特別感興趣,就注意引導他觀察各種家具的不同形狀,并啟發他用泥做成各種家具小模型,用三花粉圖上顏色,讓大家觀察;學生遲志恒文字表達能力相當差,但很愛好模魚,一有機會就讓他談摸魚經,有時遇到星期假日,還和他一起出去摸魚,在摸魚的過程中,引導他對魚進行觀察,并有目的、有意圖地引導他觀察與魚有關的水、草、泥、蟲等,事后讓他將談的、所做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學生徐立明比較粗心,有時早上起床把左腳上的鞋穿到右腳上也不介意。平時對周圍的事物也常是視而不見,見而不細,針對這種情況就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導他觀察,逐步改掉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一次,他拾到一只鉛筆刨,高興地來到辦公室:老師,這是我拾到的,交給您。撿到了什么?撿到了一只鉛筆刨。什么樣的鉛筆刨?小青蛙鉛筆刨。什么顏色?青蛙身上的花紋有淡綠的、深綠的。是新的,還是舊的?他仔細看了一下接著說:是舊的,刀片起毛了,生銹了。這時我滿意地接過鉛筆刨,表揚他對鉛筆刨看得仔細,能流利地回答老師的問話,鼓勵他今后繼續發揚拾金不昧的精神。
利用圖片、模型、實物、幻燈等進行直觀教學,給學生觀察的機會。例如課文中所講到的稻、麥、瓜、菜、豆、葵花籽、山芋、蘿卜、蘋果、梨以及青蛙、蜻蜓、瑩火蟲、蟬和蟬蛻等等,除了利用現成的掛圖外,我們還有目的、有重點地把一些實物帶到課堂上結合課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有一次,把一只蘋果和一只梨帶進課堂,讓孩子們先看蘋果、梨的表皮,知道各是什么顏色。同手模,了解光滑程度。接著用刀將蘋果、梨切開,比較核的大小、皮的厚薄,然后用小刀一人分給一塊,讓他們通過嘴來分辨滋味。最后要求大家說出蘋果和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課外,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實物模型、圖形。我們平時注意讓高年級學生中愛好美術的同學,每人備一張8k紙大小的硬紙板,在上面刻個寬二寸、長三寸的方孔,并用蘆葦、樹枝做好支架或搞些簡單的靜物寫生或看景寫文,透過方格取一局部景色,通過觀察再進行描寫。
我還根據農村不同季節的特點,搞一些有意義的校外活動,為學生創造觀察的條件。春天,組織孩子看選種、浸種、摧芽、落谷到小秧往大田里移栽的全過程;夏天,有計劃地組織孩子到溝渠里、大河里游泳,摸螺絲。有時還組織孩子粘知了、釣魚;秋天,組織割青草、采集樹種和中藥草、拿棉花;冬天,讓大家搞液體結冰試驗,看豬油、火油、鹽水、糖水、水等哪些先結冰,哪些不結冰。
平時,我還注意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建議學生家長給學生觀察的機會。如讓學生自己洗衣服、疊衣服、補衣服,了解衣服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讓他們喂雞食、拿蛋,逐步了解每只雞的外形、神態以及每只雞下的蛋的大小、顏色、月只數等。在走訪中了解到不少小朋友在雞窩旁掛個小本本,并劃上表格、列上日期、雞號、雞別、當日表現、是否下蛋等項目,每天都作詳細記錄。總結出公雞每天叫七遍,每遍跟時鐘只有十分鐘左右的誤差。哪些雞子晚上遲遲不進圈,說明次日很有可能要下雨。
要使學生堅持對具體事物的觀察,要保持學生觀察的興趣,提高觀察的效果,就必須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的效果。我們重視著重在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上下功夫,觀察的方法一般來說可分為:由近及遠、由遠到近、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左到右、從右到左、由外到內、由整體到局部、由局部到整體、由易到難、由表及內等。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逐步將這些方法教給學生。
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是教會學生觀察方法的一個重要手段。例如結合五冊中的《三味書屋》,讓學生學會從前到后、從左到右的觀察方法;結合九冊中的《長城》,教給學生由遠到近、從上到下觀察事物的方法;結合《桂林山水》,教給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的方法;結合《黃河象》的插圖教給學生用比較法進行觀察的方法。
在觀察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加強邊觀察邊指導,也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先進行一兩種觀察方法的指導,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增長,逐步對一般的觀察方法進行綜合運用。
我曾在四年級進行過實踐。有一次,把一只公蟹和一只母蟹用繩子吊好,把它們肚子向上,指導大家在特定的環境里看蟹的動態。接著,把教室前面騰出一塊空地來,放上板凳、爛棉花、濕稻草,讓蟹在里面爬,指導大家看蟹的在復雜環境里的動態。再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瓶熱開水倒在臉盆里,將蟹猛放進去,指導學生看蟹由動態到靜態的經過。最后揭掉蟹殼,指導大家用由表及里的方法仔細觀察蟹的體內組成。在整個觀察過程中,始終不忘將公蟹與母蟹進行對比觀察。這樣教得生動自然,學得積極主動,效果良好。
在指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還注意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要求他們看到事物的形狀就想到事物的變化;看到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就想到人物的心理活動。
在教學《長城》這課時,同學們看看圖十分風趣地說:我們到了長城啦!我就抓住這句話借題發揮:同學們,第二幅圖中長城頂上是哪些人?這一問,象在熱油鍋里撒了一把鹽,大家紛紛議論開了:是參觀的人。有工人、有農民、還有解放軍叔叔。還有外國朋友。陳德陽同學說:還有我們少年兒童。李陽同學沒等陳德陽同學把話講完就接上來說;有小紅旗那個地方的人最多,就是我們五甲班全體同學。那個個子高高的,就是我們的賈老師。這時,課堂氣氛更熱烈了。賈老師正準備讓攝影師給我照相呢。賈老師連忙理了理胸前的紅領巾又從口袋里摸出小鏡……侯凱悅同學一連串說了許多,同學們還要講。老師認為時機成熟了,就用啟發的口氣說:大家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寫一篇《參觀長城》的文章,看誰想象豐富,寫得生動。話音剛落,同學們立即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天一篇篇生動有趣的作文送到了老師的手中。在觀察了蟹以后,有一位女同學寫下了這么幾句:快爬吧,千萬別碰上那倒霉的破棉花,它會把你纏得不可動彈的。你趕快鉆到那堆溫稻草里去,濕稻草后面有一個小洞洞,你可以穿過洞,爬到后面的小河里去。快,快呀!穿過洞的時候,可千萬別再發出絲絲的吐沫聲了,一定要悄悄地爬過去,你的孩子在焦急地等著你呢。
有一天,我正坐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田永豐同學跑來告訴他:賈老師,汽車站那邊有個個子高高的中學生找你,他留著小分頭,胸前掛著實驗中學的校徽,說話的聲音有點沙啞。我一聽,便知道是我弟弟來找我的。
教會了觀察的方法,學生寫起文章來就生動形象了。學生盛東旭在《盛夏的中午》一文中,沒有提到一個熱字,只是抓住不同事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反映來描寫,讀了以后,確給人以身臨夏天中午的感覺。他在文章中是這樣寫的:中午,火球般的太陽,故意向我們靠近了許多,樹葉兒差點兒烤焦了,蟬兒實在忍受不住就拼命地大聲呼救著。我用毛巾擦了一下臉上的汗水,端著自己吃剩下來的一點點飯菜狗狗狗地叫著,可總不見我心愛的小花。哪兒去了呢?我便家前屋后找了起來。噢,它還在老榆樹下仰著頭,張著嘴,紅舌頭掛在外面,隨著急促的喘氣而不停地動著。我把飯送到它嘴邊,他搖搖頭,好象在對我說:快拿把扇子給我扇點兒涼風吧。
學生孫中建原來寫作水平較差,觀察能力得到培養以后,觀察細心,寫作的興趣濃厚。例如對貓,他不但注意了解課本上、報刊上登載過的有關的貓生活習性外,而且還特別注意觀察貓的其他一些生活習性。比如貓不吃糖果、不吃豆子和部分豆制品;不象狗愛跟主人遠行;不愛在泥濘的路上行走等等。
學生養成了觀察的習慣,他們一碰到什么就仔細地觀察起來。有個同學的媽媽讓他在小店里買了幾盒天津牌火柴,晚上劃火柴點燈,剛劃著馬上又熄滅了,連劃了幾根都是這樣。這是什么原因呢?后來找出了病根:火柴棒一端在沒有加火柴頭之前,一定是放在臘油里蘸過,臘容易燃燒。當火柴頭劃著后,觸到臘就會馬上燃燒起來。天津火柴恐怕就是蠟加得過少了。
學生平時觀察的事物多了,就會用一事物形象地描寫刻畫出他事物來。我們讓學生改寫《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有個學生為了寫小女孩瘦弱,不是用常規的面黃肌瘦骨瘦如柴之類的詞兒,而是這樣寫的:……她蜷縮著身子,手里還抓著一大把火柴籌,倒在馬路上再也不動了……這時,我仿佛看到這位小姐姐根根可數的肋骨,跟搓衣板差不多的胸脯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