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正逐步從工業經濟時代走向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據世界銀行測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識擴展、技術進步等因素帶來的勞動者素質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發達中已達49%。目前我國顯著的城鄉教育差距束縛了教育自身的發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通過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導致城鄉普通高中入學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我國城鄉普通高中入學率(即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從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農村卻從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擴大到3倍,絕對差距擴大了19個百分點。而在許多省區內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鄉差距超過3倍的省區達15個,超過4倍的有5個。安徽和貴州兩省的差距達到3.6倍,湖北省達到3.9倍,山東和河南兩省則分別達到4.4倍和4.5倍。
下面將從普通高中教育的兩個方面———需求和供給的角度,探討導致城鄉普通高中教育入學率差距的原因。為了簡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齡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別;相同學歷層次和相同成績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是一樣的。本文所討論的城鄉差異只限于同一個行政區域里的城鄉,比如一個省內。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的學費標準下,社會和個人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學歷層次相同成績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一樣,分析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忽略社會需求上的城鄉差異,而集中討論家庭個人在對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異。影響家庭個人對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學費支出的高低和個人投資收益率等因素。
從總體上講,家庭個人對教育的需求與家庭的財富數量和收入水平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富裕家庭對教育特別是較高層次教育往往有著極其強烈的需求,而貧困家庭對教育的渴望則往往因經濟上的貧困難以形成現實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職業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會影響個人對教育的需求。一般來說,受過高等教育,從事科技和專業服務的父母更相信知識的價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特別是母親的受教育水平,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農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財富水平較低,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從事的工作是傳統的農業,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往往沒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義務階段的學習之后,如果自己不堅持要讀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勵他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相對于義務教育而言,學費較高,目前的情況是:同一地區里城鄉普通高中教育的學費按規定是一樣的,在筆者所調查的n市,農村普通高中學費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話,統一的學費標準并不會引起城鄉家庭對教育投資需求上的差異,但城鄉收入水平存在差異,如果這個學費標準對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話,對農村家庭來說就有點太高了。這樣就降低了他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資需求。
人們放棄其他投資而在教育(主要是非義務教育)方面投資,歸根結蒂,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資的收益率較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就會增加;如果收益率較低,人們對教育的興趣就會下降。而教育投資個人收益率大小取決于個人承擔的教育成本與一生中由于受某級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現值的比較。城鄉普通高中教育的學費相同,即投資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還包括間接成本,即機會成本,農村學生的這一成本高于城市學生。
以上這些原因都使得農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鄉在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著嚴重的差距。
教育供給是指在某一時段內,教育機構提供給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訓的機會。教育的機會主要由、個人和社會團體提供,教育機會的提供量一般取決于經濟承擔能力的大小,取決于教師資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鄉普通高中教育供給上的差異我們從附表中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城鄉普通高中教育機構不僅存在著硬件設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軟件配置上也存在著巨大差距(見附表),主要表現就是農村普通高中的專任教師數量和學歷層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這一水平。2000年全國普通高中的專任教師有75.69萬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的專任教師只有10.4萬人。并且,在農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師學歷水平、業務素質普遍比較低,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新穎。
社會團體和私人對教育的供給主要是建立民辦學校,這樣的學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學費高昂,難以形成對農村學生的有效供給。
說明:橫軸oq表示城鄉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數量;縱軸ot表示城鄉普通高中教育的學費水平;du、dr分別表示起初城鄉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別表示變動后城鄉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別表示起初城鄉對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給
起初,城鄉對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達到均衡時,城鄉的普通高中教育學費(直接成本)相同,農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學生數量qr低于城市qu。在學費相同的情況下,為了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一部分農村學生將向城市轉移,這就使得城市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 du曲線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時,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時城鄉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價格出現了差異,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價格tu要高于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價格tr,事實上,對普通高中教育的價格是實行價格管制的,城鄉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統一標準征收學費,如果這個學費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應求的狀況就會惡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經費將急劇降低,教育質量趨于下降,這是與我們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相違背的。因此,新的管制價格將低于tu,但接近于tu,這樣一來,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會使得相當一批家庭困難的學生選擇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學率的城鄉差異越來越大。同時,由于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著供大于求的狀況,生源不足,辦學效益一落千丈,最終必然導致設在農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機構紛紛關閉,或者遷往城市,最終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機構越來越向城市集中。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農業率存在嚴重的差距,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城鄉在教育的質和量上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非義務教育。勞動力是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要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將極大地推動的發展。在我國目前的農業中,勞動僅被視為土地的附屬要素,能動性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同時,由于這種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鄉居民的文化素質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在勞動力市場趨于完善的過程中,必將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這樣一來,農民收入在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農業的追加投資,使農業越來越陷入一種簡單再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終必然損害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
(1)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對農村中等教育的供給。各級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要求。加快發展農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資金重點支持農村一批基礎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辦學條件,保證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農村教師的流失,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使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機會步入大學的校門進行深造,從而增加農村家庭個人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資需求。
(2)積極推進農村教育教學的改革,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緊密聯系農村實際,大力發展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村學生在難以取得更高學歷的情況下,能夠學到扎實的技術,同樣享受到教育所帶來的利益,增加農村學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從而刺激農村對教育的需求。
城鄉收入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從根本上說來源于城鄉教育上的差距,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后的教育的投資將有助于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從而提高農業力,改變目前農業落后的局面。同時,也有助于增加農村勞動力適應產業結構轉變的能力,為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證。
1 教育部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調查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