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美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審美因素和美感效應綜合而成的整體。作為綜合美的教學美,其綜合性有多側面的表現:它體現著教學與美的統一、教的美與學的美的統一、教學目的美與手段美的統一、教學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教學科學美與藝術美的統一、教學美的創造與欣賞的統一等。教學美與教育美、教學藝術、美的教學、審美化教學、教學的審美性、教學審美等相關概念既密切相關,又有明顯的區別。
教學美是一種精細、復雜的教育現象。而“教育科學只有當它去研究和解釋那些最細微、最復雜的教育現象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關系的時候,才會成為精確的科學、線]新世紀的教學需要超越粗放式經營模式,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不僅僅滿足于“果腹遮體”的溫飽式生活,還要在更高層次上追求“賞心悅目”的審美化生存。相應地,教學研究就必須關注那些復雜而精細的教學現象,并探討其規律為更好地駕馭教學、享受教育服務。關于教學美意蘊的理論探討,就是我們進入教學美學這個復雜而精細的領域所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學美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審美因素和美感效應綜合而成的整體。也就是說,教學美是一種綜合美,它是一個高度綜合、統一的有機整體,由各種美的潛因組合而形成的。作為綜合美的教學美,其綜合性有多側面的表現:它體現著教學與美的統一、教的美與學的美的統一、教學目的美與手段美的統一、教學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教學科學美與藝術美的統一、教學美的創造與欣賞的統一等。
教學美實質上是教學與美的交叉、綜合而生成的新的事物。它含有教學,但不是一般的教學,而是有美滲透的教學;它含有美,但也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以教學為載體的美。可以說,教學美是教學與美的復雜而深刻的關系的直接體現。因此,我們不宜采用那種“非此即彼”的方式簡單地提問:教學美到底是“教學”還是“美”?應該看到,教學美其實既不是單純的“教學”,也不是單純的“美”,更不是教學與美的彼此簡單相加,而是一種“亦此亦彼”、渾然一體的復雜現象和存在狀態。客觀地把握這一點,在研究過程中就不致損傷教學美的整體性。
[8]赫思特(p.h.hirst)則說:“教學活動是一個人a(教師)的活動,其用意在于實現另一個人b(學生)的活動(學習),其用意在于完成某種目的情態(例如,認知與鑒賞),其目的就是x(例如,信念、態度及技能)。”[9]既然教和學是統一的,那么教之美與學之美也應該是統一的。就像有的研究者指出的,“教師的教的活動應該是立美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應是審美活動”“立美和審美統一是教與學的最高統一”。[10]立足于教的美和學的美相統一的高度研究教學美,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課題。
教學美的提出,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理論的一次躍進。傳統教學理論只關心如何“借美造人”,不關心如何“立美育人”。教學美將致力于教學自身的美,它要研究教學自身怎么做才美,教學自身的美對造就一代新人的作用等。博大深沉的美學理論給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為教學研究開辟了無比寬闊遼遠的前景。教學越是重視其審美價值的追求,學生參與的審美活動就越多,審美經驗就越豐富,一般心理能力和審美能力就更易提高,教學效果也就越好。但是也應該看到目的與手段統一的重要性。“藝術家的技巧在創作中具有重要的且是必要的功能,這又往往帶來偏重它的弊害,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實際上,藝術家若把精力過分地凝集于技巧,偏重于追求技巧效果的話,那就很容易欠缺藝術固有的內在生命的翔實與火焰,使作品成為脆弱、枯燥而沒有魅力的東西。技巧達到技術家般精致的作品只能以其妙技令人感嘆,但也往往令人產生嫌惡之念,而那些技巧并不洗練的作品,卻使人能馬上感受到生機蓬勃的生命之火,反倒喚起了人們的喜愛。”
[12]教學之美也確有內在、外在的不同表現。內在的教學美是對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而言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是由一定社會所規定的,它反映著時代的特點和性質,既有“真”的要求,也在“善”的期待;既有規律性,也有目的性。因此,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美的特點。外在的教學形式美主要指教學方法與途徑、課堂氣氛、學風等方面的美。形式與內容是一對哲學范疇,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客觀事物的基本屬性。正如別林斯基所闡述的那樣:“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它必然和內容緊密地聯系著,你要想把它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也一樣:你要想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等于消滅了形式。”[13]就像我們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根本感覺不到哪是內容,哪是形式,更無法把這幅畫的形式內容分開,我們感受到的是完整、統一的有意味的形式和形式中的意味。在畫這幅畫時,達·芬奇使用的是顏料、色彩、畫布,但是在觀眾面前,“顏料”“色彩”“畫布”沒有了,有的只是微笑著的“蒙娜麗莎”。
[14](45-46)意義的呈現就是美和審美。葉秀山把意義的呈現稱為美的“開放性”,[14](50)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審美觀念。用意義審美主義來審視教學,教學美就是意義呈現的過程,意義越豐富,審美性越高。審美性教學正是要突破傳統教學在“意義領域”的封閉性,教學美不能局限于韻律、節奏、勻稱等外在形式的美,而是一種內在的美,本質的美。好的教學活動,師生互相開放,彼此關照,使教學中透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這是教學美之內層。在此之上是形式上的美,包括語言的美、手段方式的美。教學美的最高境界即教學本身的美,即教學本身為愉悅、真、善、自由、和諧、平等等價值性所充盈的境界。教學的內在美是一種精神氣質的美,是根本性的美,教學的外在美是對內在美的充分體現,與內在美應該是統一的。但是教學有時也存在內在美與外在美不統一的現象,那無疑是對教學整體綜合美的一種破壞。
[15](2)美國科學家薩頓(w.s.sutton)曾將分別對應于“真”“善”“美”的科學、宗教與藝術形象地比喻為一個三棱錐塔的三個面,并認為:“當人們站在它的不同側面的底部時,他們之間相距很遠,但當他們爬到塔的高處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近多了。”[15](3)受科學、藝術統一論的影響,教學通常被表述為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艾斯納(eisner,1982)說:“每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不僅僅可以通過有關的教學和課堂管理的科學來分析,也可以依據所創造的環境──學習發生的知識背景的藝術來分析。”[16](18)因為“在科學不能效力的地方,藝術會發揮作用。這就是說,要更多地在藝術和科學中都保持明智”。[16](384)教學的科學和藝術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即破壞了教學的完整性。
教學的科學美與藝術美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對此,查有梁先生提出一個公式:教育美=藝術美×科學美。認為教育既是藝術,又是科學,所以沒有“藝術美”(主要表現在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就沒有“教育美”;同樣,沒有“科學美”(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方法)也沒有“教育美”。“教育美”并不等于“藝術美”和“科學美”的簡單相加,因為如果是“相加”關系,“藝術美”和“科學美”中有一項為零,仍然得到“教育美”為正,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教育美”是“藝術美”和“科學美”的有機融合,可以用“相乘”關系來表示。因為,“藝術美”和“科學美”中有一項為零,其結果的“教育美”還是為零。“藝術美”主要是一種“感性美”,其特點是:個性突出,主觀性強。“科學美”主要是一種“理性美”,其特點是:共性突出,客觀性強。教育美=藝術美×科學美,也可表示為:教育美=感性美×理性美。“教育美”是一種“綜合美”,其特點是:主體客體相互作用,個性共性整合統一。“藝術美”的主要原理是:情感轉移、和諧奇異、多樣統一。“科學美”的主要原理是:相容一致、簡單復雜、結構統一。
[18]因為這很容易使人誤認創作與欣賞無關,欣賞者不必有創作的行為,造成美的創造和欣賞的分離。英國學者辛普森(simpson)認為,“美育”的力量在于:鑒賞和創造緊密相連。[19]事實上,教學美也是美的創造和美的欣賞的統一。在一般藝術中,美的創造和欣賞或許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離的,但在教學藝術中,教學美的創造和欣賞則往往是統一的,創造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欣賞的過程。教師在創造教學美的同時也欣賞了所創造的教學美產生的審美效應,學生在欣賞教學美的同時,也積極參與了教學美的創造。有人認為教學美只是教師在教學中將美化了的教學信息呈現給學生,最多可稱之為美的欣賞,根本談不上什么美的創造,這種看法的片面性就在于沒有認識到教學美是美的創造和欣賞的統一。
有些和教學美密切相關的概念,因為具有如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所說“家族相似”的特點,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和教學美相混淆,很有必要進行一番辨析。或許要辨析清楚這些面目相近的概念確非易事,甚或會被譏為自找麻煩,但我們還是愿意對此作些嘗試性努力,希圖有益于學術的發展。
[20]或謂“教育美是指存在于教育領域的美,它是人的本質力量在教育領域的感性顯現。換句話說,教育美是教育者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21]盡管目前對教育美尚無公認的界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育美是教學美的上位概念,教學美是教育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主體部分,但教育美的范圍更為廣闊,它包含著教學美,卻又不限于教學美。
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遵循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有研究者認為:“教學藝術和教學美是從兩個不同角度概括人類教學實踐而形成的有相近內涵的范疇。教學藝術是從教育學或教學理論的角度研究教學美實踐總結出來的教學論范疇;而教學美則是從美和審美的角度研究教學藝術上升成的美學范疇。但二者在研究對象和功能上是一致的。”
[22]也就是說教學美和教學藝術的研究各有側重,有時可能存在部分交叉現象,但是卻不能互相取代。
美的教學更側重于說明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是符合美學法則的,讓人聯想到教學的詩意展現。美學家普列漢諾夫曾經指出,“很美地畫了一個老人”和“畫了一個很美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很美地畫”出來的作品,既是為了傳達藝術家自己的某種感受,又是為了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而創作的,因而是藝術作品。而畫一個“很美的老人”,卻并不一定是創作了一件藝術作品,因為老人很美,但也許畫得并不美。
[23]同理,“很美地教了一篇課文”和“教了一篇很美的課文”也是很不同的。每個教師都會有“教了一篇很美的課文”的經歷,但并不是每個教師都做到了“很美地教了一篇課文”,可以說是“美的教學”,稱得上是創造了“教學美”。教學美一定是存在于美的教學之中。
審美化教學,指將所有的教學因素(諸如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評價、環境等)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過程轉化成為美的欣賞、美的表現和美的創造活動,使整個教學成為靜態和動態和諧統一、內在邏輯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諧統一的整體,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習負擔,使師生都獲得充分身心愉悅的一種教學思想理論、操作模式和方法。
[24]可見,審美化教學是實現教學美的重要途徑,教學美是審美化教學追求的對象或目標。教學的審美化是當代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
有人認為教學具有三重性:科學性、思想性和審美性,分別對應于教學的“真”“善”“美”,其中,教學的審美性即指教學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之一。因為事物的特點和功能緊密相連,故教學的審美性使教學過程具有了審美功能。教學的審美性特點與審美功能的發揮,是教師的教學能夠產生引人入勝的審美魅力的源泉。而對教學的審美性認識不足,使教學長期陷入單純應試的功利困境,從而無法實現其超越性的發展。有了對教學的審美性的認識,才有對教學美的追求及其深入研究。
審美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科學的方式,另一種是審美的方式。前者主要是一種邏輯的、理性的、分析的方式,后者主要是一種直覺的、感性的、整體的、綜合的方式。科學的方式是人類認識世界所必須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審美的方式強調人的感悟、體驗、直覺、靈感,承認有些東西是難以言說甚至無法言說的。很顯然,教學美與教學審美聯系密切。可以說,教學美既是教學審美的對象,也是教學審美的結果。用審美的方式來把握教學,是科學方式所無法代替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