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不影響學習、生活和娛樂的情況下,應嚴格控制周圍物體和其他能發出聲響器具的音量和開關時間,盡量保證周圍環境的安靜。比如,在戶外上體育課時,教育幼兒要適當調整好說話的音量,不能發出太響的聲音。這樣做不僅保證了周圍班級課堂的安靜,同時還保護了幼兒的嗓子。
其次,在購置有聲響的電器或者物品時,應該選擇質量好、噪音小的為宜。不要把主要的電器放在臥室里面,幾種電器也不能同時啟用,以免噪音壓級過高、過強,對幼兒造成危害。
第三,教育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運用適當的聲音高度,讓幼兒明白聲音太小別人聽不清,聲音太高別人也聽不清。筆者主要利用故事表演讓幼兒感知什么時聲音要小,什么時候聲音要大,公共場所應該怎么樣運用聲音,盡量排除人為噪音對身體的傷害。
第四,在幼兒生活環境周圍多養些花、種些草、植些樹,這樣既可綠化、美化、凈化環境,又可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音。第五,提醒家長家庭成員之間,要盡量做到不爭吵、不喧嘩,控制娛樂時間,音量不能過大,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安靜、溫暖、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使之健康成長。
比如,每天早上的晨間檢查時保健老師除了堅持“一問、二看、三摸、四查”以外,還要注重檢查幼兒個人衛生,教育幼兒要做到勤剪指甲、勤理發、勤洗澡、勤換衣服,并學會整理自己用過的物品。另外,教育幼兒不能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大小便,保持公共場所的清潔衛生,懂得垃圾的分類與回收,堅持節約用水,養成不浪費一滴水的好習慣。平時引導幼兒收集無毒無害的廢舊物品,比如,喝過的牛奶瓶、空酒瓶、飲料罐、舊書、舊報紙等。了解這些廢舊物品再循環后可再利用,這樣既能節約能源有能減少環境的污染。時間長了孩子也就養成了文明健康的好習慣。
日本很早就在幼兒園課程中提出:要把環境的創設定位在“和幼兒一起創造充實的生活”,也就是說,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共同合作、讓幼兒能用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教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如果采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并請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發展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愿望,增強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
如在《動物怎樣過冬》科學教育活動中,筆者就讓幼兒一起參與布置教室,在一面墻上布置冬天的景色,在大樹上挖許多可開關的洞,并讓幼兒自己選、剪一些舊畫書中的各種動物圖片或添畫一些動物。教師再按過冬的方式把各種動物分別擺放在不同地方,這就為幼兒尋找答案設置了情景。在這個情景中讓幼兒尋找動物。他們發現了小螞蟻、小松鼠、小蜜蜂的房里堆滿了食物,它們躲在家里“又吃又玩”;在洞里找到閉眼的小黑熊、蛇、青蛙、小刺猬;大雁和小燕子是候鳥,飛到南方去過冬等。幼兒通過尋找、觀察、討論,總結出動物“存儲糧食”、“冬眠過冬””、“換毛過冬”、“飛南方”等過冬方式。對幼兒實施教育,首先就在于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活動環境,并幫助幼兒適應環境、參與環境,使每個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個體發展。
讓幼兒知道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增強幼兒環境保護意識。幼兒園開展“我愛家鄉的春天”主題活動,讓幼兒感受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并讓孩子們回去帶動家庭,乃至影響社會。幼兒園為了讓家長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活動的開展,在活動前期,利用宣傳單向家長具體介紹活動開展的內容,并征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乃至社區的關注和支持。
如在“世界無煙日”到來時,幼兒園在教幼兒認識禁煙標志的同時,學做禁煙標志,還向家長發放禁煙宣傳單,鼓勵幼兒向家人宣傳“吸煙有害健康,請不要在公共場所吸煙!”的口號。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更能讓他們體會到吸煙的嚴重危害性。
又如在“世界水日”到來時,引導幼兒觀察“水怎么會變臟”、“小魚為什么會死了”,讓幼兒初步知道水與動植物的密切關系,水對動植物的的重要性,以及水資源的嚴重缺乏等等。要求他們不僅要節約用水,同時還要保護好水資源,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受到污染。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