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學時我注重從教材內容需要出發,以組織有趣的數學競賽或講述生動的小故事等方法來引入,不僅能指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能夠引人入勝,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較短的幾分鐘內使學生的思維活路起來。如我在教一年級數學,十幾減5的退位減法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豬八戒與孫悟空”的故事,一天,八戒睡足醒來,正準備找吃的,這時悟空走過來,遞給八戒一張紙條,喝道:“八戒,如果你算對紙條上的題,俺老孫給你找桃子吃,如果算不對紙條上的題,俺老孫把你打入無底洞。”不一會兒,八戒算出紙條上的題,悟空拍手贊道:“呆子這一次不呆了”。八戒驕傲地說:“猴哥,我還有好幾種算法呢?”同學們急不可待的想知道八戒會有哪幾種算法,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新課導入的成功,確有事半功倍之效。
強烈的好奇心,是引發興趣的重要來源,它將緊緊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去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因此,在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應根據授課內容巧設問題,讓一個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而導入時設置帶有懸念的問題,為上好整堂數學課做好了鋪墊。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學時我注重從教材內容需要出發,以組織有趣的數學競賽或講述生動的小故事等方法來引入,不僅能指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能夠引人入勝,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言,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全體參與,啟發他的求知欲望,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增強自信心。在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如對學得特別好的學生可用“好棒”、“真聰明”等激勵性評語;對學習上有進步的學生可用“進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勵性評語,對后進生可用“這點難不住了”、“繼續努力”等評語。這樣,在老師的幫助下,既能讓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線上逐步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就不難了。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學起于思,思始于疑。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設疑,把一些數學知識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引起學生探索的欲望。許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與平庸者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興趣、情緒等非智力因素的優劣。能否把學生的興趣保持在教學自始自終,一法不行,必須得采取多種方法施教。以趣激思是我們在講課過程中進行的另一種培養方法。對于常用的數量關系,我們復習時還采用給名稱要學生編題的練習形式。如已知單價和總價,編求數量的題目;已知路程和時間,編求速度的題目等。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數量關系。為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打下良好基礎。
心理學家也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若讓學生干巴巴地坐著聽課,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開小差,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針對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有的放矢的引導,啟發,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探索學習。如:我在教三年級數學中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看這些圖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同學們個個思維活躍,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此時,我抓住“火候”繼續啟發、引導、設問,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它們的角有什么特點,從而同學們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在怎樣的條件下可以轉化?”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再思考。通過同學們動手操作,觀察總結出:“如果長方形的角發生了變化、長方形便成了平行四邊形。”“如果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時,長方形便成了正方形”。
學生熟悉的內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我細心挖掘教材中一切與生活有聯系的內容,充分發掘數學中的生活內涵,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我在教長方形的認識時,從學生身邊講起,如;黑板面、桌子的表面等物體就是長方形。然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說說長方形各部分的名稱。最后讓學生再找一找,教室里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生活中還見過什么是長方形。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讓學生懂得原來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那樣息息相關,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進而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