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了解識字的重要性,他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得出的結論:立足課堂,激發孩子對識字的興趣,教給孩子識字的方法,培養孩子識字的能力。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呢?我認為可采用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他們樂意學。新課程還呼喚有情趣的語文教學。教育心理學也指出:兒童主要是以形狀、色彩、聲音、感覺進行思維的。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生字寶寶”或“生字伙伴”等等,孩子喜歡的名詞,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化成了交朋友或是打招呼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比尾巴》這一課時,我就把生字做成一個個小動物卡片,上面寫上生字,孩子們很高興,很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而且是很自覺,自主的學完這課生字。課后我隨便抽查,竟發現12個生字一節課有90%的同學全記住了,還有幾個同學最少記住了9個。通過這一事例,我更清楚地看到孩子們童心的釋放,培養樂學的美好愿望。
低年級的孩子雖說他們的記憶有時是無意識的,但通過觀察我發現,孩子們有時的無意識卻能終生難忘,關鍵要看引導者如何來領路了。
記得在二年級上學期剛開學時,我班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男生女生口袋里裝的都是紙卡,下課就模仿著大人的模樣玩起“紙牌游戲”來了,我一看這可不好,這不是“賭博”嗎?為此我是想盡辦法,沒收了一次又一次,可總能死灰復燃,孩子們為什么這么喜歡玩這種游戲呢?后來我干脆不沒收了,我就開始動起“紙牌”的腦子。一天,一個孩子拿出平時我們學習做的字卡在看,我的嘴角一下子有了笑容,這笑容是久違了的,因為我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何不利用孩子們愛玩紙牌的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識字呢?當天下午我就布置孩子們回家自做“紙牌”,有一個條件就是每一張紙牌的背面都必須是一個生字。第二天孩子們都高興的把“紙牌”帶到了學校。我把玩“紙牌”的新游戲規則教給了孩子們,沒想到,孩子們的興趣是那樣的高漲。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新鮮勁又過去了。有了上一次的嘗試,我摸透了孩子們的心理,于是我又有了一種新的想法,孩子們平時老愛吃漢堡包、可樂、薯條這些洋食品。我就利用班級的后墻報,每天請孩子們吃“早餐”。我花心思做了精美的食品卡片貼在了墻報一角,取名為“今天你吃早餐了嗎?”,在每張卡的下面都是一個生字,每天我放學前更換,這樣我把學過的和將要學的生字按計劃地讓孩子們吃“早餐”,每天早上到校進到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吃老師給他們準備的“早餐”。沒想到,孩子們還真的非常認真地每天堅持地吃著早餐。一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大大提高了。在不知不覺的游戲中,讓孩子們體驗著快樂的學習生活。
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屬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樹、村、楊”,“打、抱、扔”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學生區分“木”旁和“扌”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木”旁表示與樹木有關的意義,“扌”旁表示與“手”或“動作”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的掌握帶有“木”旁和“扌”旁的漢字了。在很多的識字教學中,歸類識字也是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教給孩子去歸類遇到同類字他自己就會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識字了。
教師的最大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楊再隋這樣說過:“尊重學生,發展個性;關愛學生,理解寬容;相信學生,誘發潛能,激發創新。”我對這深信不疑。記得我在給孩子們區別“睛、晴、情、清、請”時,孩子們沒等我說完都忙舉手發表自己的區別方法。一個孩子說:“老師,你看,有目才是眼睛的‘睛’。有太陽才會有‘天晴’,心高興了是真‘隋’,有水才會‘清’澈,會講話,就能‘請’人幫忙。”聽完我的兩個巴掌不由自主地和孩子們一起拍了起來,理解得多到位這出呼了我的預料。后來在這個孩子的帶動下還有編故事把這幾個字都用進去的。在老師和同學的贊美聲中,孩子們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