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對于青春期階段的高中生來說,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學習競爭壓力的增大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不可避免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高中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情感、態度、思維、認知、行為和身體發育等方面仍然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只強調課程的專業性或學科性,是不利于他們全面發展的,只能收到揠苗助長的效果。
在化學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質。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以滲透心理教育為契機,使學生在獲得認知教育的同時,還能維護心理健康,使兩者得到有機地協調發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機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化學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決定了教學雙方都必須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這就要求,化學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以滿腔的熱情和愛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是對化學學科的感情,教師要由衷地喜愛自己所教的學科,這種喜愛既是外顯的,也是內斂的。作為一位教師,學會情緒調節與控制,要保持一種穩定、積極的情緒,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緒對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教師每上一節課都能保持面帶微笑,充滿激情,信心百倍,衣著得體,言語鏗鏘,抑揚頓挫,勢必能先聲奪人,使學生為之一振,整節課聲情并茂,迭蕩起伏,節奏明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材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受到教師情感的影響而產生學習興趣,發生共鳴。學生在教師情感的影響下,化學學習成為他們向往的活動,進入化學的樂學狀態。學生在教學程序引導下學習活動便順利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信任、體諒、積極主動,使學生如沐春風。“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這樣,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情感和學習自信心都得到了最有力的強化,學生豈有學不好之理。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而創設問題情景能有效觸及學生的情緒和精神領域,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問題,尋求知識目標,發揮自己的潛在動力去突破難點。
興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又是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造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造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然而,有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出現“偏差”。針對這種現象更需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全身心地情感投入及思想教育的滲透,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再失去信心。每一位學生都是班級的一份子,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塊塊綠洲需要陽光雨露,需要關懷與溫暖,這樣他們才能健康成長。
學生因學習中的挫折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生坐標后,在教師“和風細雨”式的點撥下,及時知迷而返,重新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自我,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社會對人才要求的基本素質是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方法在科學研究中被認為是產生知識的“知識”。英國物理學家貝爾納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攔才能的發揮。”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注重科學方法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化學教學中適時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化學新教材的欄目如“化學史話”、“拓展視野”中也有許多這方面的素材。例如“化學史話”欄目中有“無機化合物轉化為有機化合物”、“氯的發現”等;“拓展視野”欄目中有“夸克的發現”、“同位素的應用”等。
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既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又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質的健全發展。當然,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化學新教材的教學中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探索和運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化,充分發揮這種教學的內在的無窮的魅力。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