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當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實現我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所需要的勞動力不是現有的低素質勞動力,而是受過良好教育、訓練有素、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科技水平論文聯盟專業技能的新型勞動者。如果農村勞動力沒有良好的素質,就不能適應新時期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不能順利進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就成為一句空話。
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由于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經驗和熟練程度等的能力和素質不會與生俱來,必須通過教育投資來獲得。教育是一種隱藏在人體內的能力增長的性活動,可以增長一個人包括科學知識、技能以及凝結在勞動者身上各種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因此,教育投資比物的投資更有效,它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
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從教育渠道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就是要讓農民參與教育消費和投資??晌覈r村經濟現還處在脫貧期,農民人均收入低,很難實現完全個人化的系統教育投資和消費,需要、社會和個人的統籌協調,選擇適宜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投資形式。20多年來,義務教育在農村的普及,使一代青壯年農業人口基本完成了基礎教育,具備一定的基礎文化知識。但由于基礎教育重應試,學習不具技能性,學生畢業后適應不了職業角色的轉換,造成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加之經濟結構調整,新興產業、行業對從業者的職業技能要求越來越具體化和多樣化,農業勞動力在非農產業尋求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小,這與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轉移富余勞動力的狀況形成了非常現實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發展職業教育。
2010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為2688萬人,在西部的一些地區,農民生活水平低下,農村人均純收入僅為3273元,貧困成了農村的代名詞。造成農村貧困的根源是多種多樣的,貧困的自然條件論認為,土地貧瘠、氣候惡劣、交通封閉等自然條件是造成農村貧困的根源;貧困的政策論認為,長期計劃體制下農產品價格過低和對城市經濟的政策傾斜影響了農村的進步和發展;貧困的文化論認為,農民的文化素質低下,即農民所持有的觀念、知識、科技的落后,是制約農村脫貧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政策都只能從客觀上去擺脫農村的貧困,卻不能從主觀上根治它。唯有提高過程中最活躍的力——人的思想、文化意識,讓農民在接受文化教育后主動參與到現代農業和工業中去。注重農村勞動力人口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充分發揮教育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對農村適齡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讓們具備一技之長,既從整體上加大了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提高勞動率,同時也在更大范圍內增強了其從業的市場競爭力,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擁有后勁保障。
解決農村貧困,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去鄉鎮企業以其離土不離家的特點,吸引了大量農村流轉勞動力。但自中國加入wto發來,許多缺乏自身優勢的鄉鎮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拉下馬來,整體上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明顯減少,加上城鄉間收入消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差距對農村勞動力的影響,進城務工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首選。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北京、大連、蘇州、福州、廣州、深圳等26個城市,涉及建筑、機械、電器、化工、服裝,餐飲和旅游等行業的2783家企業所作調查表明:農民工已占到企業員工總數的59.8%,其中絕在多數來自相對富?;蛑械鹊貐^,受地理環境、思想觀念、信息不暢等因素的影響,真正貧困地區的農民卻不能走出山溝。由于貧困地區的農民離市場較遠、文化程度低、缺乏商品意識,想要進城務工,必須經過從心理素質、生存能力,到工作技能上的培訓,才能與其他的進城農民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因此,借助于職業教育,綜合其他方面的力量,積極進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變龐大的農村人口負擔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隨著農村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結構的轉變,傳統農業在農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業力落后論文聯盟科技含量低、農業國內總產值在國內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小。而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一旦農業發展滯后,勢必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乃至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如何才能中國農業在入世后自主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辦法就是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通過對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先進農業的知識技能和按市場規律運用的農業經營方式,使之更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對此,中職教育就應緊緊瞄準農村勞動力市場,形成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新格局,加快農業市場化的進程。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