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的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代替也無法代替,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從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階段重視對學生實施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初中學生預習數學學科的基礎方法是閱讀教材,開始可以領學生先看書。一是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了解本節知識的概貌也就是大體內容,指導學生掌握“讀讀、劃劃、算算、寫寫”的預習方法。二是細讀,指導學生根據編好的閱讀提綱(或學案)細讀教材,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之后帶著疑問去聽課,而后再做練習,通過練習來檢查自己預習時掌握的情況。
指導預習應注意運用虛實相生的策略,預習必須要避免兩種傾向:第一,預習不能過粗,必須能夠“讀進去”,對新課的內容要進行實質性的思考與鉆研,對某個知識點能說出自己的理解。第二,預習不宜過細。預習必須能夠“走出來”。如果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便難以釋懷,從而影響了進一步的學習,這便背離了預習的基本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更關注的應是準確提出問題。
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是提高自學效果和效率的關鍵,在這一方面教師應發揮壓力、推力、拉力的作用。教師的壓力作用:教師要督導自學、鼓勵自學。教師的推力作用:教師要表揚自學效果好的同學,給自學效果好的同學創設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體驗自我獲取知識的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師的拉力作用:針對自學能力弱的同學,要進行個別指導,鼓勵和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
奧蘇貝爾曾說:“如果我必須把整個教育心理學歸納為一個原則的話,我會這樣說,影響學習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了解了什么,確定了這一點,就可以據此進行教學。”這里反映了學生已有經驗對新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特別是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經驗,挖掘知識的情感因素,可較快形成對新知識的猜想,促進知識的類比遷移。充分掌握這些已有經驗,巧妙創設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實現知識主動建構的保障。
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教師要從“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樣學”的角度,依據“學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是以學為主體的主導”的原則,按照學習數學的認識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做到該扶則扶,該放當放。課堂上堅持嚴格遵循“三講三不講”原則對基本概念、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出現錯誤或易混淆之處要講;新舊知識斷線之處要講;解答不完整、知識抓不到要領、思路阻塞之處要講。三不講是:已學懂的內容不講;學生似懂非懂的內容不講;沒有熟練的技能技巧不講。
實踐活動是學生形成問題的基礎和源泉,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和自主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
要讓學生養成解題后反思的習慣,教會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多種解法的優劣,反思各種方法的縱橫聯系。對所學知識系統地小結,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的框架,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三做: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只有這樣才會培養自己的悟性與創造性,開發其創造力,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課后學習是一個重要環節,將聽課中的要點、自己的想法、思路寫成小結、列出圖表,或者用提綱摘要的方法做出簡單扼要的記錄,記載自己做錯的典型問題,分析其原因及正確答案,這些都便于今后復習鞏固、消化記憶、加深理解,為新知識學習打下基礎。教師還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查詢數學資料以及相互交流,拓寬視野,課后可指導有興趣的學生寫小論文,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