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養人們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正確認識和分析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并根據對象的思想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這在當前環境下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正確認識教育對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對象的客觀實際狀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效的組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范圍很廣,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將其分為不同的類的類型。本文主要根據文化程度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中學生的思想特點,并探究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對策。
中學階段也就是一個人的青春期階段,這是人從幼稚頑童向成熟個體的過渡時期,隨著生理發展尤其是性的成熟,此時他們的心理發展也漸次成熟,認識水平、情感體驗和自我調控能力都在這一時期有了飛速的發展,他們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這為他們走向社會、步入人生定下了基調。
1.1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落,正處于特定的發展階段,思想上有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調查發現: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整體情況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1.1.1較強烈的觀念和民族意識。91%以上的學生認為“每周一學校升旗儀式”有必要,愿意參加。“假如現在有外敵入侵或有人分裂,使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受到威脅,需要大批青年應征入伍”,有83.14%的學生表示積極主動應征。”但這種觀念和民族意識在不同的地域表現也不同,農村相對于城市就稍差一點。
1.1.2比較關注社會。調查顯示,中學生對社會問題較為關注。在“我國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中做出選擇最多的前三項依次是下崗職工再就業(47%)、腐敗現象嚴重(37%)、農民工問題(31%)。高等學校擴招、家庭收入等也是學生十分關心的問題。說明中學生對于自己和家庭密切相關的大事比較關注,所關注的社會問題有一定的層次和水平。
1.1.3高度認同傳統道德。大部分學生都反對“助人為樂已經過時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了”等典型錯誤觀點。這也反映出我們傳統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1.2.1對道德判斷存在偏頗。有40%的中學生認為目前社會的道德生活是假惡丑多于真善美,而認為線%的中學生贊同“現在很多事情使人說不清楚是好是壞,不知道如何才好”這一說法。中學生的社會道德觀需要積極的引導。
1.2.2自我中心較為突出,行為選擇更趨實際。如在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中,65%的中學生選擇“兩方面兼顧,既利己又不損人”。主張奉獻與索取并重,提出“等價交換合情合理”等主張。還有一小部分學生自私自利行為普遍,不善合作,對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視而不見;在學習的目的中,以自我發展為目的的選擇竟占了50%左右!
2.1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首先,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中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對中學生重點加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完善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工作。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課程,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主要途徑。同時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其教學模式及效果是影響德育實際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政治課教師積極探索并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增強政治課德育的實效性。
2.3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良好道德的養成、正確信念的確立僅僅靠知識的灌輸和理念的教授是不能完成的,沒有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的體驗環節,沒有符合青少年特點的實踐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實踐育人是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優良傳統和基本經驗。要廣泛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通過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4中學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也不是單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指出:“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支持他們為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貢獻力量。
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懈努力。要以黨中央提出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號召,大大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同學們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引導學生正確地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