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作為社會改革的一個元素,已經從原來的“炸雷”變成了“甘露”。新課程就像一所大門緊閉的新宅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人們普遍對新課程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惠及整個社會。讓教育掙脫體制與機制的束縛,加速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教育春天。教育的魅力也因此得以新的綻放,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和硬資源,從而鑄就軟實力的底蘊與基因。陽春近了,猶存殘冰。新課改的實踐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惑,為了降低課改成本,避免出現貼著新標簽卻煮著成藥的怪現象,我們有必要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學生普遍認為課時的設置文化課所占比例偏大,而活動課安排過少。導致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活動空間太小,滿足不了對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的需求。這也是現階段教育的通病。因此筆者的建議有:
1.課程的設置應該處理好教育、學習和生活的關系。有人感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為的是一張試卷,那些灰暗的令人瘋狂的日子,我放棄了許多東西,有沉睡在墻角的吉他,有陳列在柜中的搖滾cd,有未被寄出的同學生日賀卡,傾力去學習我這輩子都可能用不到的二次函數。我的情緒很糟糕,我討厭這樣的生活,由衷的可能過于偏激的心聲。
2.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課,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教育資源,在校內可以組織有特長的同學開展體育、繪畫、書法、音樂、演講等各種形式的比賽活動,校外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孤兒院、養老院等場所以奉獻愛心、感受社會的形式,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鍛造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責任心。
3.成立學生心理和生理的輔導站。正如春天就要生根發芽,冬天就要下雪一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生理應激反應和心理萌動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視為異類,而是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這些現象。比如我們可以告訴那些缺乏自信不愿與人交流的同學,信念就是一種投資理念,它會在你執著的追求中不斷升值,你會在不經意中從迷茫和自卑中徹底走出來的。
5.調整作息時間。應該保證孩子們充足的睡眠時間,現行的作息時間早上到校偏早,下午放學太遲,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睡眠,學生多是眼睛一睜,忙到熄燈。迷迷瞪瞪上課,稀里糊涂放學。調整作息時間既有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便于提高學習效率。
現行的教育注重知識的考察,忽略了德育評價,缺乏對教育“潛在功能”的有效測評。直言不諱地說,那些所謂的教師楷模即便他的弟子的德育不怎樣,也絲毫不能影響他們頭頂的光環和榮譽。這種評價體系劣根性的影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有學術造假的,有走私販毒的,有制售假冒偽劣牟取暴利的,有粗暴踐踏法律的黑社會勢力,有道德淪喪拐賣婦女兒童的,有不務正業到處行騙的,有昧著良心非法行醫的,有經營黃色網絡毒害孩子的,有百姓死兒子當孝子的礦難,還有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高考舞弊和官場腐敗案……自從隋朝首開科舉取士到今天的高考制度,曾經打破了“士族”對權力的壟斷,圓了許多人的夢,這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然而單一的評價模式也卷走了很多人的青春,抹殺了多元的思維和能力。
這種積重難返的現象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我們新課改所必須深思的問題之一。最近有些高校嘗試自主錄取的有效途徑,校長可以實名制推薦孩子入學,是為那些所謂的“偏才”、“怪才”提供一個發展的空間,但結果推薦的還是些“全才”,他們完全有實力通過高考敲開大學的校門。不管怎樣,這還是算一個喜訊,是對招生制度的一個改革,它的意義遠不止這些。此外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因為所謂的“標準答案”,否認了思維的多元性,抹殺了豐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同時學生的健康狀況也應該納入教育的評價體系。
1.所有學生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和引導學生的興趣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興趣與家庭教育、學生與生俱來的資源稟賦、他的成長環境、知識修養等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必須做好興趣的文章。
2.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因之一。教師的人格魅力不僅僅是簡單的帥氣,它還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可以是才華橫溢的才氣,可以是對學生在生活上細致的關心,可以是一口流利而充滿溫情的語言,也可以是一手漂亮的板書,可以是極具感染力的演講,也可以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是能夠引起心靈共鳴的肢體語言,也可以是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
3.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使他們把學習作為實現自己理想,進行更好的職業選擇的有效途徑。
4.想方設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都喜歡活躍的課堂氣氛,認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教學活動的生機與活力,可以使自己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而刻板僵化的課堂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勞狀態,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是學生治療失眠的最佳良藥。
5.讓孩子學會感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良好的學習成績只是感恩父母、回報社會的一部分。目前,更多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他們承受著來自多方的學習壓力,而自己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這就必然導致更多學生的學習狀態很不理想。他們沒能挖掘出學習的潛在魅力,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感到學習很累、很煩。學生是個“旅行包”,里面滿載著父母的重托,教師的期望,社會的責任和祖國的未來。他們很難把這些外在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這是我們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之一。
6.教師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俗話說:急躁是無能的表現,冷靜是智慧的源泉。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人格尊嚴,另一方面要多多交流,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緒和功利色彩。
因為教育是民生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我們應該處理好“全民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關系。尤其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應該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平等的教育權。我們需要精英,但更需要普通的勞動者。同在藍天下,應該同樣享受陽光的沐浴。這也是我們所努力的讓全民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的方向,符合“建立確保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社會,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同時也應該避免出現有錢就什么學都可以選擇的現象。因為它傳遞著一個錯誤的信息:人不想規范自己的行為,而是動歪腦子想歪點子。
自然界的動物往往是通過游戲活動來學會生存的本領和適應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它們如果不努力或者不經意就會喪失生存機會,成為別人餐桌上的美餐。那么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就更沒有理由在教育中忽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剝奪它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機會。所以,如何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也是我們所面臨的課題和挑戰。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