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園地,班級是初始化的社會群體。搞好班集體建設,能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同時能逐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新世紀人才。那么,如何進行班集體建設,如何有效地進行班級的日常管理呢?下面就談幾點個人看法。
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獨立和個性自由,從而創造一種良好的、和諧的、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的管理活動。具體地講它有以下特點:
現代管理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在這種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的指導下,班級管理必須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管理模式,因為這種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與現代學生獨立意識的覺醒、自主意識的確立和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極不適應。“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則體現了人本思想,把學生作為班級管理活動的主體,有利于學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
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狀態,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國羅杰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現代的“和諧教育”等都論述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依靠濃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系。因此,重視“感情投資”,以情感人,使學生因感到溫暖而把班級當做自己的“家”,從而形成一個溫情脈脈,人人“愛家”、“報家”的“家庭式”的組織。在這樣的班級中,學生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
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個性差異很大,這就要求班主任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溝通辦法與教育方法。對變化著的班級軟環境、管理措施、手段應作出相應的調整。整個管理活動既要考慮學生思想、心理動態變化發展的需求,又要考慮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文化素質、道德水準的差異。因此,“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追求以新奇制勝,以巧妙攻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細枝末節,創造性地進行管理。
一個集體要想生存、發展,必須有一個規范進行約束管理。常見的規范都以“一視同仁”或“千篇一律”為根本依據。然而,“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中應因人而異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規范。筆者曾與學生一起制定了《五(1)班規》,班規分“上學”、“做操”、“上課”、“活動”、“文明禮儀”五個方面。除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內容外,還針對每位學生的實際狀況,又與學生分別對以上規范進行了變通,如在“上課”一欄,對性格外向、好動的孩子提出遵守課堂紀律、不影響別人、發言熱烈等要求;對性格內向的孩子提出上課發言過一、兩次即為優秀等要求。而后,師生約定既然這是我們共同制定的個人規范就應共同遵守,一個星期評定一次,凡得“優秀”則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有了因人而異的規范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
目標是前進的方向,也是前進的動力。在班級管理中應設立“合理”的目標。這目標包括個人目標與班級目標。目標給人的心理效應是:“這是我自己的目標,我要盡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設立目標時宜根據個人及班級具體情況設立“跳一跳,夠得著”的可行性合理目標。這樣的目標易于實現,而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都使他們產生自信心、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朝更高的目標奮進。
對學生個體來說,設立個人目標的主要途徑是進行“自我教育”。班主任應經常引導學生品嘗戰勝自我的快樂,體驗自我放縱的痛苦,從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時幫助學生制定具體有效的自我教育計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如開學初,教師與學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報上方粘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門旁布置“我的格言”欄,讓每個學生寫一句自己的格言,并在格言旁署上名字,貼上照片。還可與學生一起挑選名人畫像、名人名言貼在教室的四周……所有這些都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促成學生自我教育。
表揚是班級管理的常用策略。對學生要善于表揚,只要表現良好,不論多么瑣碎之事,都要加以表揚,表揚可以帶來價值感和榮譽感,可以使人更加奮發地工作。記得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班上一位女同學在下課休息時主動地在整理教室一角的小書架。第二天晨會課,我熱情地表揚了這位同學。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贊揚,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因為,以后的小書架一直是那么整齊,就連大黑板、小黑板也都一直擦得那么干凈,擺得那么整齊。
問題較多、難管的學生,往往性格暴躁,但這些學生重義氣,假如班主任采用交朋友的方式接近他,時刻關注他的行為,直到他把你認作朋友,就會傾聽你的教誨。如我班上一名學生因與別人打架而使班級失去了學校的流動紅旗,對此事我并沒有訓斥他,而是幫助他總結教訓,提高認識,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誠地對他說:“你因打架影響了班級榮譽,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難過,不過,我從你的眼神里看出你是憋足了勁兒,要為班級爭回榮譽”。果然,在之后不久的學校足球聯賽中,該生敢拼敢搶,為本班踢進了五個球,使我班榮獲年級冠軍,他本人也被評為“最佳射手”。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