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倡導任務型教學,其實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很大程度上還是在實行3p教學。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閱讀課基本上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以致于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同時閱讀教學很大程度上會涉及到語法,純粹的老師講解也會讓學生覺得英語課很枯燥,進而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
在新課標下,現在的閱讀內容都是與時俱進,比較新穎的。但是現在的學生,尤其是農村的學生,他們的詞匯量較少,一旦碰到一篇生詞稍微多幾個的文章,他們就會產生畏難情緒,不敢再往下讀下去。還有,農村初中的學生對于閱讀的接觸也是比較少的,除了課本上和試卷上的幾篇閱讀文章外,他們幾乎接觸不到其他的閱讀材料,所以他們的閱讀輸入量極為有限,因而導致他們做題時總感覺熟練度不夠,難度較大。
現在的閱讀理解出題比較靈活,有些題目做題依據根本無法從文章中直接找到,而需要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背景有一定的認識。而現在的學生大部分知識面較窄,對課外知識的補充學習不夠,這也直接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一樣東西的學習有了興趣,學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了。而可悲的是,英語這門學科,很多學生對其不感興趣,認為讀起文章來跟看天書一樣,太難學。因此我認為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再局限于文章本身,一味地對文章語法進行講解,對文章意思進行逐字逐句翻譯,把閱讀課上成語法課。而應該在教學之前,努力設計一些與文章內容有關,而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課堂當中來,讓他們成為這個課堂的主角。其次,現在的教學設備比較先進,就算是農村初中,教室里基本上也有多媒體設備的安裝,各種圖片的播放也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每個單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與其他詞匯存在著多種關系,比如說同義關系、反義關系,或是同根詞、派生詞等。所以我們在學習詞匯的時候要時刻注意詞匯間的相互聯系,訓練發散思維。其次,我們還可以在一定的語境中學習新單詞,通過語境和上下文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新詞匯。
任何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我們的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干擾了學生做閱讀理解。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盡可能地打開自己的眼界,多學習一點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