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包括天津市人口年齡結構經歷了由年輕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轉變。根據《天津統計年鑒2007》,2006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有135.55萬,占總人口的12.61%;15~64歲的人口有835.81萬,占總人口的77.75%;65歲及以上的人口有103.64萬,占總人口的9.6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1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1個百分點。
教育以人為對象,人口的變動,包括人口規模、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分布等都將對學校數量及分布產生影響。特別是對于中小學教育而言,中小學校很多程度上屬于地區性服務設施,其布局必須與人口的地區分布相適應,并隨人口規模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而進行適應性改變。
就適齡人口而言,依據天津市統計年鑒以及當前我國的學制特點,我們將適齡人口分為6 ~14 歲人口,15 ~17 歲人口;18 ~21 歲人口。通過分析2001—2006年天津市適齡人口變動情況可以看出,6~14歲人口從2001年開始逐漸減少,2006年只有2001年的69.21%,占總人口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10.48%降至2006年的6.77%,下降了3.71%。盡管天津市總人口絕對數量在不斷增長,但6~14歲人口不論從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上都呈現減少趨勢;15~17歲人口數量先升后降,在2004年規模最大,2006年比2001年減少了2.62萬,占總人口比重下降了0.52%,慢于6~14歲人口的下降速度。與前兩個年齡段人口數量不斷減少不同,18~21歲人口總量還在增加,2006年比2001年增加了8.6萬,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2%。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適齡人口數量決定了學校的數量和規模。隨著天津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適齡人口的變動,應當進行適當的學校布局調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市各級各類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十五”期間更是成效顯著,在各項指標和綜合實力上都有了大幅增長,并通過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等形成天津教育較為明顯的特色。
1.小學教育狀況。從2001—2005年,天津市小學校數在不斷減少,由2001年的1 307所減少至2005年的1 062所,平均每年以61.25所遞減,四年減少245所,到2005年與2001年相比減少了18.7%;小學班數也是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19 367減少至16 036,平均每年以832.75個班遞減,四年減少3 331個班,與2001年相比減少了17.2%;在校學生數由665 495減至533 003,減少了19.9%,這與小學適齡人口數的減少是相適應的;班規模數變化不大,2001年平均每班34人,2005年平均每班33人,少于2002年頒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中45人的學校班額人數。
在小學教育分布上,天津市五區縣的在校學生數和學校總數最多,市內區次之。從2001—2005年天津市各地區小學在校學生數和學校總數都在逐年減少。學校總數方面,市內區在減少幅度上無論絕對數還是相對數都是最大的,學校總數減少119所,與2001年相比減少了35.7%;五區縣在學校總數上減少93所,絕對量上次之;相對量上五區縣與濱海區均減少14%;在校學生數方面,絕對數上五區縣學生數量減少幅度最大,減少74 301人,相對數上,市內區與五區縣減少幅度相近,分別為24.3%和24.7%。
在學校總數與在校學生數減少的同時,在學校建筑面積和生均建筑面積上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總體上學校建筑面積增長5.1%,生均建筑面積增長3.1%。濱海區生均建筑面積增加幅度最大,生均增長2.25平方米,由2001年的第三位增至2005年的第一位。隨著在校學生數的減少,校舍趨于富裕。
2.普通中學教育狀況。2001—2005年初中的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逐年減少,高中學校數與在校學生數逐年在增加。初中學校數減少83所,16.9%,在校學生數減少91 828人,20.4%;高中學校數增加15所,6.9%,在校學生數增加53.5%。從中學總體來看,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都有所減少。
從中學分布來看,2001—2005年初中學校數最多的均為五區縣,高中學校數最多的均為市內區;總體上初中學校數在逐年減少,其中減少幅度最大的是市內區,2005年比2001年減少了71所;高中學校數總體上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不大。
從各地區中學在校學生規模分析,初中在校學生規模最大的為五區縣,高中則為市內區;初中在校學生規模總體上逐年減少,2005年與2001年相比市內區減少幅度最大,減少了33.5%,濱海區減少幅度最小;高中在校學生規模總體上逐年增加,2005年與2001年相比各地區在校學生數均有顯著提高,市內區、濱海區、新四區、五區縣、天津鐵廠分別增長317%、31.5%、30.3%、41.4%、22.1%,其中五區縣增長幅度最大。
2001—2005年學校建筑面積最大的均為市內區,生均建筑面積2001、2002、2005年最大為濱海區,其余年份為新四區。2005年與2001年相比各地普通中學學校建筑面積和生均建筑面積具有明顯改善,總體上學校建筑面積增加1 332 040平方米,增長了32.6%,生均建筑面積增加了2.50平方米,增長了36.2%。其中學校建筑面積增長幅度最大的是五區縣,增加了474 173平方米,34.7%,市內區次之;生均建筑面積增長幅度較大的為市內區和新四區,分別為42.1%和41.3%,其余各地也都有明顯改善。
1.合理預測天津市各地區中小學適齡入學人數。以各區縣為單位,對學齡人口的變化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和周密規劃。適齡學生數量決定著學校的數量和規模,一方面合理預測各區縣近期和遠期的人口規模及其居住分布,結合各地區流動人口適齡子女的數量變化趨勢,確定規劃各區縣中小學生適齡人口規模及其城區分布,從而進一步確定中小學校的數量、分布及其服務范圍。
2.根據中小學校特點對學校進行合理布局。天津市中小學校應根據各區縣的人口分布,結合學生來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綜合考慮學校分布,實現均衡發展;中小學校建設應保證一定的規模,設置合理的服務半徑。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教育資源,節約社會的成本;遵循就近入學的原則,考慮學生上學是否方便、安全;中小學校的布局調整應綜合考慮城市不同片區的建設如老城區的改造、新區的規劃建設等,科學定位,以免造成二次建設的浪費。
3.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保證受教育者接受基礎教育所需的校舍、設備、師資等基本條件,使全體適齡青少年都能夠平等的享受教育權利。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策略可以采取先集中辦好一批好學校,如示范校的方法,分期分批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受到優質的教育。這樣一開始就高水平發展優質教育,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和浪費,逐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過程也是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過程。
[1]董玉芝.延邊教育適齡人口分布變化與教育布局相關性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5]王敏勤.天津市基礎教育高水平均衡化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4).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