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學校教育和班級授課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趨勢之一是教育內容整體化和個別化,即教育內容一方面重視認識與情感、意志的結合,以塑造教育對象完整的人格,一方面又針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提供最適當的發展。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小班化教育將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載體,這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共識。
作為一個在大班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教育者,我親歷了所在學校小班化教育的成長過程,體會到了教育實驗中的甜酸苦辣,完成了自己對于小班化教育的理解從形式到內涵的轉變,同時也感受到了小班化教育的無窮魅力和深遠前景,在此把自己對于小班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做一個整理,希望和同行一起探索。
復旦萬科實驗學校是一個九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學校在近十年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一切為了學生和諧健康的發展”的辦學宗旨和“成為中國民辦現代學校的先行者”的愿景。十年來,學生人數從開辦時的157名,增加到現在的1360名,其中境外學生351名。
1.近年來周邊一些優秀民辦學校的興起使得復旦萬科獨樹一幟的格局得以打破,一度生源流失比率較大。
3.班級學生數的增加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限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提升。而學校的發展也逐漸陷入瓶頸狀態,沒有找到自己的特色。
要解決學校發展的困境,走出一條富有自己教育特色的教育之路,迫使學校必須用全新的教育思想重新設計自己。空間的限制使得學校進行規模化的發展已經不太可能,學校的發展應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發展來實現,而小班化的班制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的培養,是體現辦學特色,實現學校發展,滿足部分家長要求,同時也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方法。經過反復的分析與論證,一個以“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為突破口,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學校改革思路逐步形成并付諸實施。
學校2001年開展“小班化”教育,開始時只有個別年級五個實驗班,發展到2008年,已有一至八年級13個班,占全校班級總數的1/2,使一所普通民辦學校的育人環境具有適度超前的建設水平和教育資源不斷更新的能力。學校通過合理收費、社會捐助等方式自籌資金,統籌規劃改造了小班化教室和活動室,更新教學設備,建成多媒體校園網,實現了校內資源網絡化。
小班化作為與國際化接軌的優質教育對提高教育質量起了巨大作用,其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組織形式和以人為本突現學生個性的教學思想與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不謀而合。學校以學生整體全面發展為本,關注他們個性化成長,樹立并踐行本校的“小班化教育”理念:一是教育觀。關注每個孩子,激勵每位學生,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二是學生觀。學生是有潛力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是不斷發展的。三是師生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師生是共同成長的伙伴。
(2)建立合作學習。根據前置診斷材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再考慮到性別、興趣、現有水平,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進行編組,每組人數以4-6名為宜。
(1)課程。嚴格遵照新課程標準,嚴肅執行教學計劃,不增加周課時總量,不延長學生在校時間,開齊開好各類文化課與技能課。
(3)隱性課程。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豐富的校園活動。讓校園中的每一堵墻、每一棵花木、每一塊草皮都成為能對學生具有深刻教育內涵的教材。
1.硬件方面。精心布置空間。教師辦公角、作業展覽角、圖書閱覽柜、學生書包柜、電化教學設備角、活動角。
2.軟件方面。豐富的班級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力,在班級的文化建設上,張揚教師和學生個性。
3.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班內推行教師隨班制度,保證了教師對學生的隨時了解、當場面批或個性化輔導,增加了師生接觸的機會。
在小班化的條件下,如何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相應的教學常規作保證。我們在上課分層化,作業彈性化,評價多元化上進行積極探索,對小班教學提出了適應學生不同個性的備課、上課、練習設計、輔導以及考核評價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師重視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題與彈性作業,采取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考核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并相應發展起來一整套針對小班教育教學的管理制度,如:
七年來,我校自主進行“小班化教育”實驗,開拓了教育持續發展的外延,提升了學校自身的品質內涵,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找到了一條“優質小班教育”發展之路。
總之,小班學額的減少,教學空間的變化使多種教學策略成為了可能和現實。小班化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其價值體現的關鍵在于教師。它要求我們在了解學生個體智力情況、情感狀況、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的前提下將個別化教學和集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新生事物,小班化教育還有許多課題有待探索。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