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工業的節制不嚴,形成對環境的破壞、大氣的污染,使之成為人類的巨大威脅。我們黨和高度重視資源和環境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是任重而道遠。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遠處著眼,從中小學的教育著手抓起來,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去,論文以三點理由講述了其必要性,在五個方面加以實施,措施具體,可操作性強,必能收到長遠的預期效果。
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面臨的保護自我生存發展的一項偉大事業和緊迫任務。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都已對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提出了限制排放污染和治理方案,有的形成公約。上世紀90年代初,聯會國大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我們黨和對資源與環境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提出節能減排、生態治理等等的具體防治措施,投入巨資予以治理,努力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的經濟增長,由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效益型的經濟發展,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我們社會,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普遍提高,各行各業正在同志“科學發展觀”的號召下加快落實,成效越來越顯著。我國每1000美元gdp消耗的油當量已經從以往的0.6噸下降到0.3噸左右。作為中小學教育,在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美化校園、靜化學習環境方面有顯著成績,但與新時期、新任務、新目標的要求相比,還不夠全面和完善。今天我們還應當提出“要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去”的響亮口號,讓孩子們盡早加入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從小實踐保護人類、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
一是讓他們從小知道資源、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增強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產生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土地、水、礦產、糧食都是人類賴依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人居環境的要素。沒有這些基本的東西,人類就不能生存和發展,而且,這些物質如土地、水、礦產是自然資源,地球上總量有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資源越使用越少,直至可以用完,如礦產資源方面的煤、石油;據有關專家預測,世界上的石油以現在的速度使用從現在起僅能再供人類使用30多年,煤僅能再供人類使用150年左右。所以現在油價煤價都漲的很高。盡管油價現在有回落,可是從長遠看,價高是一個不變的趨勢。現在人類正開發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生物醇,開發新的動力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核能。糧食是農民伯伯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收獲的產品,它是可以年復一年收獲的,但土地如果遭到破壞,如有害物質給予污染,有害物質污染了水傳導在土地上,使土壤結構中含有破壞莊稼生長的毒素,使莊稼或蔬菜不能生長,就不能糧食和蔬菜,或過度開墾土地嚴重沙化糧食種植要減產。而人的生育是呈上升的趨勢,必然造成糧食短缺,形成饑餓,災荒,威脅人類的生命。
二是讓他們從小認識資源使用、環境變化狀況以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增強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產生愛護資源、保護環境,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使富強擠身世界之林的精神動力。我國建國五十多年來經濟發展很快,gdp增長迅速,2007年達到24.66萬億元(合3250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5.5%,年均增長10.6%。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比建國初期gdp增長了十多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單位gdp消耗礦產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許多,而礦產資源回收率僅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個百分點。以2003年為例,我國gdp占全球gdp總量不到4%,而我國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煤炭消耗總量的31%,消耗的石油占7.5%,鋼材占27%,水泥占40%;環境污染也高出世界水平,我國排放的溫室氣體co2總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平均每4美元gdp排放的co2,美國700千克,日本400千克,中國900千克,排放so2,美國2.3千克,日本0.3千克,中國18.5千克。平均每立方米空氣含有的懸浮顆粒物,按微克計算,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60-90,2000年北京370,上海162,廣州151,而美國洛杉磯1998年時只有52。單位gdp排放的廢水比發達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廢棄物比發達高出10多倍。環保總局負責人也披露,我國1/3的國土已被酸雨污染,主水系的2/5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億多城市居民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1500萬人因此得上支氣管炎和呼吸道癌癥。有人計算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環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5%。當我們聽到和看到這些信息時,產生許多危機的感覺,坐如針扎,一定產生科學文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念頭,以便將來更好的治理環境、愛護資源,保護我們每個人的健康。
三是讓他們從小克服浪費資源有損環境的小毛小病,養成良好的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習慣,同時通過這些青少年行動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形成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廣泛的社會力量,促進環保事業的快速發展 ,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造福人民。現實生活中我們一些中小學生,特別是居住在城市的學生,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存在有洗臉洗衣不注意節約用水,用電不隨時關開關,吃飯不注意珍惜飯食,隨意扔掉剩余飯菜,走不多遠也愛讓大人駕車接送,不僅多排車輛廢氣,浪費汽油,還形成街道堵塞;也還存在有走在公園、農地不注意愛護莊稼、花草、樹木,走在街上有不注意小便去廁所、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的現象,有打掃衛生倒垃圾不往指定地點運送的情況,干凈了自家門,影響了街道衛生、鄰里衛生。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對于大多數的青少年來說,只要知道了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危害性和產生了危機感后,都能自覺克服,逐步改正。并且通過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和宣傳,能夠引導家庭、社會,擴大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力量。這就如同《老外在幫我們清除心理垃圾》(《中國信息報》2005年11月24日第5版刊載)的事例一樣,產生的社會影響是相當廣泛的。這則消息是說:美國老人,已退休的法學博士路乞,客居湖北省黃石市,同武漢的環保志愿者一起沿路撿拾垃圾,清理環境衛生,在他的帶領下,黃石市隨后有數百名志愿者也都積極地參加了環衛義務活動。同樣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南山旅游景區也發生了這樣的一幕。80多名韓國游客集體撿垃圾的場面,還包括30多名兒童參加。我國的不少旅游者看到非常感動,從而參加了該行列。
那么,怎樣的辦法才能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小學教育教學中去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5個方面的努力來實現。
第一、提高認識,廣泛宣傳,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去。新聞媒體與教育部門要密切配合,經常開展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的活動,不僅使社會各界受到教育,也使青少年學生受到教育,還使教育的學校老師、校長也受到教育,明確認識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是每個社會成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從而自覺地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動,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這項工作。
第二、 改革和充實中小學的有關教材教學內容,將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有關知識列入教材教學之中,使之內容在一些教材中占到一定比例。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科學》中就可以作為重要內容列入教材中;一二三年級的一些語數課本中利用編題、問題回答,適當編入有趣話題,使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初中、高中地理可增設一些章節,專講資源的地球存量、消耗及節約使用途徑等問題,引起興趣,留下深刻影響,從而使他們逐步樹立起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
第三、加強培訓工作,使各科教師懂得防止污染、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等等的一些基本知識,在教學中進行應用。
第四、修改小學生守則內容,充實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小學生可以落實在行動上的條款。例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珍惜糧食,不挑飯食等。
第五、以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為主題,開展少先隊隊會活動、共青團組織生活會活動或班內討論活動,聯系實際想人類,暢談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發揚良好的行為習慣,采取有組織的突擊活動,清理一些公共場所衛生死角和景區塑料污染,在有益的活動中改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小毛小病,增強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激發小學生樹立遠大的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志向,加強學習,長大成材!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