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社會理想,是我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和升華,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關鍵時期應對各種社會矛盾和挑戰的正確選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蘊含著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和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沒有和諧的教育,就沒有和諧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為基礎和先導,同時又賦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構建和諧社會必然會對作為基礎教育組成部分的幼兒藝術教育提出新的時代要求。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求“天人合一”的,所謂“天人合一”即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祈求“大同”社會的美好愿望。的安定,社會的和諧是歷代執政者的共同目標,中國古代出現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形容那時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一片祥和的和諧社會。對當今的中國而言,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更具有時代的意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社會長久以往的心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和戰略任務。它主要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三方面的基本內涵。
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社會的和諧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無限制地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使得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和諧社會也無從談起。自然和則美,生命和則康,社會和則安。和諧社會需眾人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構建和諧社會要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增進和諧成分,才能夠營造“貴和”的環境,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社會結構之間的協調統一的關系是和諧社會的根本。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效率,活力與秩序,法律與道德,兼顧理性與情感,平等與仁愛,建立“合情合理”的良性社會結構,真正使得社會和諧、人際融洽。
人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在自然界中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人服從因果律,在這個意義上的人具有動物性,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必然會產生沖突、戰爭。在人類社會中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追求道德和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的人又具有神性,生活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怎樣才能同時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呢?在這兩者的沖突中,人怎么決定自己的行為?康德對此揭示了人還有一種獨特的需求,在情感世界中對美的追求。康德提出把美作為溝通真與善的橋梁,從人性和教育的廣闊視野證實了美育的價值與功能。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最直接的途徑,藝術教育以其審美的本質,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全面系統的社會發展歷程,它包括了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精神文化、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但是歸根結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構建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人去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也是為了人。所以人的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只有人發展了、完善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才會真正獲得內在的推動力。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支撐點,離開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只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此外,教育的和諧發展本來就是社會和諧發展有機的組成部分,要建設和諧發展的社會,就必須有與之相呼應的體現公平公正、均衡發展、和合一致、改革創新以及和諧育人,即以人為本,整體育人、全面育人、長遠育人,而不是“分數式育人”、片面育人、急功近利育人等基本特征的和諧教育。
藝術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兒藝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幼兒教育中一個領域的藝術教育,在微觀上的確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教育目標,但在宏觀上有著與整個幼兒教育完全一致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終身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把幼兒的發展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各個方面都要和諧發展。目前,兒童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諸多的不和諧,它不是面向全體幼兒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指向未來的教育,不是創新的教育,不是主體性的教育,不是愉快的教育,不是開放的教育,不是為了孩子終身發展的教育,是缺失審美素質,缺少真、善、美、愛、民主和心靈關注的、過分強化了藝術教育的工具價值和功利價值的不利于幼兒和諧發展的教育,這一切折射出我國幼兒藝術教育與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和諧發展的教育相差甚遠,我們不僅有必要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發展的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規范當前的幼兒藝術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更有必要以幼兒為本,從幼兒的實際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進行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幼兒藝術教育改革。
教育目標是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人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綜合確定的產品質量規格與要求,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育的各種活動起著重要的制約和導向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擁有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幼兒藝術教育目標就要通過審美理想,培養幼兒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諧的靈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維系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共同的審美理想則是營造藝術生態和諧環境的思想靈魂。”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與創美的,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美好、和諧的情感,豐富的創造力,使個體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能夠保持寧靜的心態、人性的純潔。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不能僅僅只停留在教授簡單的藝術知識與技能,而應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幫助每個幼兒建造一個精神家園,提升美好、和諧的精神境界。越來越多的對幼兒藝術素質的關注和對幼兒審美情操的投入,是人們對異化的社會和教育的批判,是對和諧美好、充滿創造活力的未來社會的呼喚,從而達到美化個體、美化社會、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
教育內容,或者具體地說課程教學內容是學校或幼兒園向兒童所傳遞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教育內容的取向和選擇,體現了教育決策者、學科編制者和教學執行者共同的知識觀和質量觀,對兒童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懂生活、會生活、在生活中升華自己,在提升自己全面素質的同時享受美好的生活。幼兒藝術教育內容要與幼兒的藝術生活和諧,貼近幼兒的藝術生活,包括幼兒自身、幼兒與自然環境、幼兒與社會環境、幼兒與身邊的人群等。將幼兒的生活當成一個整體,不要人為地割裂藝術與生活的聯系,自然和諧地從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發掘藝術教育資源,整合協調幼兒藝術教育內容的各方面,用愛和美的教育聯通藝術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在藝術生活中,幼兒能夠自覺地將一般生活經驗與藝術性的生活經驗相互溝通、相互融合,從而達到更高的具有普遍自我指導意義的經驗。幼兒能夠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能夠用豐富的藝術活動及其產品美化自己的生活。
教育方法是指為達到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而采取的各種方式和辦法。教育方法是溝通教與學共同活動的中介,對實現教育目標來講,它起著“橋”與“船”的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是具有創新素質的,個性張揚的,敢于自我承擔的,面向未來的新生勢力。幼兒藝術教育方法應該以幼兒為主體,運用靈活多樣的幼兒藝術教育方法,以充分調動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保護幼兒的創新意識,滿足幼兒的創新需要,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以往的幼兒藝術教育,人們總是關注教師如何教,設計一系列課程,幼兒始終處于被動,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中心地位的權利。在單向的灌輸中,幼兒學會了缺乏生命氣息的模仿,被動地完成教師既定的教學程序,教師也把原本應是十分活躍的“生命運動”引向了死氣沉沉的“荒漠”。幼兒藝術教育方法應該本著個性化,民主性,開放性的原則,創造寬松、和諧的藝術教育氛圍,讓幼兒在其中自主地探索、體驗和感受,讓幼兒在其中自由地想像、創作、發表見解,從而培養幼兒的創新素質。
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與學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活動的結構,是教學活動的結構特征,它規定了以什么樣的外部形式使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條件下展開運行。幼兒藝術教育活動除了選擇在幼兒園進行個別教學、班級教學和分組教學這些教學組織形式外,還應讓幼兒走向家庭和社區,利用家庭和社區環境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與周圍的人、事、物相處融洽,和諧的社區環境就是一個和諧的小社會環境,社區教育也應成為一種幼兒藝術教育的組織形式。社區教育是實現“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全民大教育的具體形式,在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諧社會構建的提出也對社區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良好的大環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幼兒藝術教育也不能僅僅局限在幼兒園中進行了,與社區的合作成了幼兒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通過家園社區合作共育,擴大幼兒藝術教育范圍,實行開放式的幼兒藝術教育,讓和諧社會的大教育觀早日深入人心。社區為幼兒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大舞臺,社區的資源和幼兒園的資源互通有無,形成家——園——社區一條和諧的流型線、進行“以人為本”的幼兒藝術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按照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對教育活動及其參與者的情況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教育決策、教育改革提供依據的過程。教育評價對參與教育活動的每一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賦予了一種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全社會把眼光重新聚焦到“人”的身上,關注人,重視人,正視人作為人的存在。幼兒藝術教育評價也應該全面地關注幼兒的和諧發展。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走向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也不斷增加著教育活動中的高科技含量,在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也開始急促地追求著效率和功利,幼兒藝術教育功利化和專業化的現象也越演越厲,嚴重背離了藝術與教育的初衷。幼兒藝術教育評價貫穿在整個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是教育理念的最終體現。幼兒藝術教育評價和之前三個方面是環環相扣的,是不容忽視環節。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是在更高的境界中領略自然、找回心靈本應擁有的寧靜,創造出心靈、自然、社會三者之間更真、更善、更美的和諧。幼兒藝術教育評價也應該與這種和諧的思想相呼應,克服工業文明給藝術和教育帶來的共同異化,恢復藝術和教育的魅力,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幼兒藝術教育評價標準應該以人為本,以幼兒為基礎,真正了解幼兒的藝術表達方式,真正尊重幼兒的藝術作品。評價內容應該更重視幼兒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和藝術欣賞過程中的情感與情緒體驗。評價方法應該多元化,協調各方面因素多樣性地進行綜合評價。為幼兒和諧的生命打下基礎。
藝術具有審美認識、審美教育和審美娛樂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等特點,藝術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其他學科教育難以企及的獨特作用。構建和諧社會有賴于與之相應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構建和諧發展的教育,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作為和諧社會構建基礎的幼兒藝術教育,其自身的和諧發展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理應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責任!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