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的人丈精神對培養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階段,加強對古典詩詞的教學,可以凈化心靈,培養青少年良好學風和道德品質。
我國學者魚霞在《情感教育》一書中說:“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主要積淀在古詩文中。優秀的古詩文,不僅讓學生積累了國粹語言,又使學生受到教育與啟迪,從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古典詩詞是一種充滿靈性的藝術,包涵著豐富的情感。選入教材的詩歌,大多屬于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審美性,適合培養豐富細膩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強詩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與態度體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典詩詞借助凝練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抒寫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閱讀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留傳下來的那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篇時,真摯的情感會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優美凝練的詩句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靈之中。
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而偉大的民族,為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獨立,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興亡,匹夫有責”的仁人志士,他們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深沉的民族責任感,是華夏歷史上動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們留下來的無數詩篇,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傳統。也是古往今來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和堅定的信仰,這個信仰是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的憂國憂民、是屈原身懷才能,卻一生遭遇憂患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貞不屈、是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蔑視權貴、也是杜甫在年邁貧困處境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博大胸懷。吟誦古典詩詞,那字里行間挺立著一個個不屈的民族靈魂,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鑄造了華夏文明的輝煌,他們忘我追求的豪情壯志,在朗朗書聲中能使學生激情彭湃,增強民族正義感和責任心。
著名學者楊叔子先生曾指出:“我們對青少年、大學生加強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要有中華魂,要有民族根,而中華詩歌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愛國的詩詞,這些詩詞充分展現了詩人們熾熱的愛國情懷。“詩圣’牡甫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很多詩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全貌和為國而憂、為民而憤的愛國思想。《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敗景象,到為戰亂未平、國勢危急的憂慮,把個人的命運與安危緊緊聯系在一起,充分表現他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寫照。他鞠躬盡瘁的行為,死而后已的決心,聰明睿智的謀略使昭昭愛國之心千古長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詩歌教學同愛國情懷融合起來,將愛國精神通過詩歌傳遞給學生,感染熏陶培養生的愛國激情。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