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音樂課教學給人的總體印象就是———“困”。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觀上,它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和手段、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客觀上,它與我國教育的現狀、教材的內容等有密切關系。要改變音樂教學的現狀,教師主觀方面應多努力,多嘗試,改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以實現有效教學。
如何體現音樂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筆者認為,音樂教學要貼近生活,教學要從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繹,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加以引導。要將集中教學轉為適時滲透,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滲透音樂知識,適當安排課堂活動,使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中邊玩邊學,激發學習興趣。達到掌握知識,多角度理解知識,增強應用知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所以,筆者把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放在教學的首位,培養學生感知、理解、感受、體驗、評價、鑒賞、表現和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并使學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進而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案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應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隨著音樂樂曲的流動,調動學生聽覺的動、視覺的動、手動、腳動、腦動、全身動、讓學生在動中感受到了音樂,在動中找到了情趣,在動中發展了想象,在動中愉悅了身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不僅是課本上的符號,它無時不在人們的身邊。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創新中學習,使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真正主人,使學生積極地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增強音樂學習的實踐意識、創新意識,使音樂教學煥發無限生機。
生活化的音樂教學讓學生放松、主動、投入,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步獲得感受與鑒賞音樂的能力,實現讓音樂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目標,提高學生音樂素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該理念要求知識的引入和情感體驗等問題的提出、解決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教師要善于將教材資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整合,創設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欣賞音樂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安靜、嚴肅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啟發學生從那雄壯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聲中,聯想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冒著敵人的炮火,前赴后繼與敵人戰斗的情景。通過聽、唱來讓學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奮具有感召力的進行曲特點,使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與感染。再通過國歌創作背景的介紹,使學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到號召人民站起來的《義勇軍進行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及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愛國情感的教育。教學應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用最優美的方法、多樣的手段,指導學生從歌曲的藝術本體出發,挖掘歌曲的內涵,有步驟地解決重點難點,最后達到對歌曲形象有較為完整的展現。
中學音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卻沒有一種是普遍適用的,這就是常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所適用的情況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以現代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各種教學方法的特征,選擇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就像廚師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會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還會加上不同的調料一樣,要想讓一堂課既有知識性,又兼具有趣味性,既能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選擇和靈活運用很關鍵。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用生動、形象、富有表情的講解和范唱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欣賞、演唱、討論和創作。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體驗音樂的情感,從而達到“學中樂、樂中學”的教學目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