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效的課堂時間管理對保障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及促使教學的順暢進行都極為重要,其關鍵在于教師如何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促使每個學生都享有足夠的“用功時間”。針對初中生物課堂時間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對課堂時間進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以質代量地分配教學時間;保障并適度增加“用功時間”;實現教學時間無謂消耗最小化;高效利用既定教學時間。
課堂時間管理是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之一,也是學生提高學習成效的必然要求, 其關鍵在于教師如何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促使每個學生都享有足夠的“用功時間”,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本文以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為例,針對其中存在的課堂時間管理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顧名思義,課堂時間管理就是對課堂教學中單位時間的管理,包括時間的分配、時間的利用等,其本質是教師對教學時間的管理。早在20世紀初,西方學者就提出了課堂中教學時間的問題,并把時間作為影響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變量,[1] 而對教學時間進行科學的探究則起始于卡羅爾(j.b.carrol),他在1963年發表的《學校學習的一種模式》成為研究教學時間的里程碑式著作,該文中,他提出了完整的教學時間模型框架,也奠定了其后40多年的有關教學時間研究的基調。[1]
課堂時間管理的提出,是要解決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促使學生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卡羅爾認為,就某一特定學習任務而言,學生的學習程度是其實際用于學習任務的“實用時間”與掌握該任務規定內容的“所需時間”之比的函數。 “實用時間”取決于分配給學習任務的時間與學生樂意學習的時間,“所需時間”取決于能力傾向、理解教學能力以及教學質量。[2] 因此,在既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僅受到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影響,也受到學生自身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影響。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們都十分重視學生專注于學習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的時間,認為這是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認知建構的重要時間段,布盧姆稱之為“用功時間”,卡羅爾稱之為“學科學習時間”。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對學生“用功時間”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說,教師怎樣依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傾向,結合教學內容,將學習任務的重點和難點置于學生的“用功時間”,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功效,而僅僅通過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量是無法真正提高其學習效率的,恰恰相反,這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疲倦,注意力分散,興趣下降等,從而降低其學習成效。當然,課堂教學時間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學生的“用功時間”,還包括組織教學時間、常規教學事務安排時間以及課堂秩序維持時間等。所以,課堂時間管理應該針對教學過程中的所有時間,而不僅僅是學生的“用功時間”。
由上所述,課堂時間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師要具備教學時間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學時間,充分有效地利用學生的“用功時間”;二是教師要熟知學生的個人能力傾向,做到因材施教,減少在同步教學中因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造成的無謂時間消耗,如同樣的教學內容和同樣的教學時間,個人能力強的學生會感到時間多余,而個人能力弱的學生則感到時間不足;三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延長學生樂于學習的時間。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必須要促成學生個性化地、高效地利用“用功時間”完成學習任務。然而實踐中的課堂時間管理卻并非如此,筆者通過對初中生物課堂觀察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時間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誤區。
一些教師以為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就可以提升學習的成效,于是,教師為了體現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和生活性,課堂上重復羅列直觀教具——掛圖板繪、實物標本、立體模型、活蹦亂跳的活生物體,結果學生注意力過多地分散在直觀教具上,使規定時間內的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不得不延長下課時間。課堂教學時間的重量輕質淡化了時間分配的主次性,有將教學時間平均分配之嫌,這在初中學生注意力轉移能力較強,穩定性又不夠的情況下,只是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學習質量。
學生“用功時間”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基礎。有些教師過分追求課堂趣味性而忽視學科性、知識性、思想性和學術性。一節課45分鐘學生總處在不同的活動之中,有觀察、演示,有看錄像、做實驗,有個人自學,有集體討論。課堂上熱熱鬧鬧,教學方法多樣,但每個教學環節都是匆忙而過,流于形式,致使學生專注學習時間減少,對教學的重要內容無暇深入理解。也有的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將不少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等用多媒體展示,使學生接受學習的時間過多,而自己表達、練習、運用、探究的時間太少。
教學中無謂時間消耗有三種情況:一是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不高,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課堂秩序混亂,教師常常要中斷教學來維持秩序。二是教師過分追求探究式教學而忽視其他教學方式,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探究,也不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否應用探究,每個問題都要讓學生實驗、探究、討論一番,或游離于主要教學任務之外,讓學生忙個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學習時間得不到保證而影響教學的整體質量。三是教師忽視學生個體差異,致使教師不得不在教學過程中向個人能力較弱的學生多次重復講解。
無論是組織教學也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好,甚或維持課堂秩序也好,課堂教學中的任何一種時間管理都涉及到效率問題,如果時間利用效率過低,勢必會影響其他的教學環節。比如,有的教師用十幾分鐘的時間來維持課堂秩序,或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用過多的時間向學生講解注意事項等,前者迫使教師壓縮正常的講授新內容的時間,后者使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時間得不到保證。
當然,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時間管理問題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或多或少也同樣存在。凡此種種,對初中新課程的實施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課堂時間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機會用于已計劃好的學習活動。學生每天用于專心學習的時間越多,他們就學得越多,無論教師指導的還是學生自主的。[3]
初中課堂教學時間是恒定的,即每節課45分鐘,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針對初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在一定的范圍內,學習時間與學習效果呈正相關,即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收獲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圍,這種正相關就不存在,學習時間過多不僅會使學生感到疲憊,而且會導致厭膩。所以,教師應注意分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所要求學習的教學內容。第一,以教學為中心,不能偏離教學目標。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生物課堂教學將更多的是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但所有的活動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如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中,要讓學生弄清光對鼠婦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可通過讓學生將米湯或淀粉糊倒在磚頭、花盆、稻草下面,過幾天在遮蓋物下面找到大量鼠婦,使學生認識到鼠婦喜歡生活在潮濕、富含有機物的環境中。有的還找出鼠婦中的“ 孕婦”加以保護,認真觀察了鼠婦的及剛產下的“嬰兒”,探究了鼠婦的呼吸器官的位置,用顯微鏡觀察了“嬰兒”的身體結構,甚至通過因特網,查閱到鼠婦還能配入中藥,醫治多種疾病。這樣的探究學習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合理分配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時效性。第二,減少課堂管理、組織教學的時間。如果教師將過多的時間用在了組織教學和課堂管理上,就會擠占學生的在學習時間。如學生進入實驗室后常常因興奮而東摸西看,有可能損害實驗儀器,或因幾個人共用實驗儀器發生糾紛。教師要在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前告知實驗規則,通過運用預防性課堂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管理的時間。
“用功時間”或積極學習時間直接決定學習效果。教師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引起其對學習的興趣與投入,使學生的在學習時間盡可能多地變成“用功時間”。第一,引起學生的興趣。并非生物課程所有教學內容的學習都是以實驗、觀察、探究的方式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資料分析,使學生了解生物學發展史及科學家的工作和思維方式,得出科學的概念,增加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并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如學習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依次引入三個科學實驗: 1648 年比利時醫生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1864年德國生物學家薩克斯的實驗。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第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設置懸念,使學生面臨問題挑戰,進而產生解決一定難度問題的欲望。如“病人的化驗單分析”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習人體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指標,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教師可以事先設問:病人被檢查的幾項指標是否正常?據此判斷他可能患什么疾病?講授有關教學內容后,結合病人的化驗單出示“學習結果自我總結問題訓練單”,要求學生總結與反思本節課掌握的問題解決方法及學習體會,并與他人交流,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生物的快樂及作為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樣的教學既體現了新課改所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又能增進學生專注學習所學內容。第三,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專注于課堂的學習。如對“預防傳染病”一節的教學,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聽過、見過或得過的疾病,從他們列出的疾病中區別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應具備的傳播條件、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這樣,讓學生首先接觸到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學世界,使學生感到學習的生物就在身邊。
為了保證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使學生有足夠的“用功時間”,必須要盡量減少教學時間的無謂消耗。第一,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新學期的第一節課,聯系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疑問。如:為什么春天的樹葉是綠色的?到了秋天有的卻變成了黃色?為什么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大樹?無風時,樹葉掉下來大都哪面朝下?這些都是學生們從小就好奇的現象,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以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識奧秘的欲望,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來。第二,減少教學活動的過渡時間。教師應恰當地安排不同教學環節,如“觀察種子的結構”一節課,從給出的實驗材料花生、菜豆、玉米、蘿卜中,觀察哪些是種子?一粒種子由哪幾部分構成?整堂課既有教師的講解、總結,又有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等,使教學緊湊有序,以免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第三,避免課堂教學中斷。課堂中出現的意外事件或教師處理課堂中的問題行為,可能導致課堂教學的中斷,造成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課堂教學時間的浪費。如因學生不熟悉實驗操作而耽誤時間,這就要求教師要事先向學生講解實驗操作要領,并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做出處理;第四,提前做好各種課前準備工作,以保障教學活動的順暢。例如“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 實驗,教師在上課前就應將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綠色植物的部分葉片進行光處理,上課時,學生摘取這種處理后的葉片進行實驗。這樣,教學活動就可有序進行。
雖然增加教學時間和“用功時間”是提高課堂時間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間接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課堂時間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學時間。國內有研究表明:課堂45分鐘內,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分為五個時區,呈波谷(起始時區5分鐘)—波峰(興奮時區15分鐘)—波谷(調試時區5分鐘)—波峰(回歸時區15分鐘)—波谷(終極時區5分鐘)的起伏發展規律,教學中可根據這種規律,完成不同的課堂教學任務,解決關鍵問題。[4]如在講解人體的“營養”一章時,在起始區,促使學生的興奮點從課間活動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針對不少中學生不吃早餐或隨便對付這一現象提出:飲食與我們的生長、發育、健康有什么聯系?我們吃的食物中有那些營養成分?這些營養成分如何被機體吸收利用?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內容上,并且盡可能縮短這一時區;在興奮時區,通過演示實驗與生活實踐經驗,使學生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及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弄清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機理。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最佳境界,并盡量延長興奮時間,盡可能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在調試區,變換教學方式,如讓學生回憶自己的飲食習慣,參照教科書上的提示,互相討論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有哪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以幫助學生度過疲勞波谷區;在回歸時期,把教學推向新的高潮,如讓學生給家長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午餐食譜,要求含有五類食物且比例合適,設計時要考慮當地常吃的食物的種類、營養成分、價格、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飲食習慣等。這樣可使學生感到很興奮,覺得學有所用;在終極時期,要求學生根據營養學家提供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歸納出什么樣的飲食結構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長發育。
第二,關注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獲得并信息從而不斷調節、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課堂信息量過少,環節松散,會導致時間的浪費;信息量過多,密度過大,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會使其喪失學習信心,教學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費時間。[5] 因而,教師須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教學內容劃分層次,保證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恰如其分的發展。
[1] 盛群力,吳文勝.教學時間研究模式及其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18-23.
[2] 白益民.學習時間與學習結果關系模型研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1999(6):1-7.
[4] 王仁甫.45分鐘價值曲線] 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26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