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市初中政治學科開卷考試的全面推廣,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課堂照本宣科,捧著課本“劃條條”,學生下課“背條條”不僅不適應現今的考試改革,而且成了推行素質教育的“絆腳石”。要想在課堂教學中保持初中政治課程永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本,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探討 “開卷考試”這一教育改革措施,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廣大學生而言已不再陌生。初中政治、社會學科推行開卷考試已經在我市全面推廣。開卷考試是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求下而作出的理性選擇。它有利于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有利于加快中學政治、社會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克服教學中照本宣科,實現由單一的教師灌輸為師生的相互探討的交流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并學以致用,逐步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1]從實施開卷考試的指導思想看,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記憶負擔,變以知識立意為主為素質、能力立意為主,體現創新性,穩中求變,變中求新。因此,開卷考試沒有必要過多地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與此同時考查方向注重基礎,強化能力。因此,在教學上要求教師切實改變教學方法,多運用比較、聯系、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應鼓勵學生多發問、多討論、多辨論,要讓學生多開口,只要學生“開口”,必然是在動腦,這樣就能使學生參與教學,主動學習。
[2]從開放性試題考查的內容看,試題關注熱點,注重實踐,也重在學習參與。分析說明題一般以當年或近幾年的社會熱點為背景(包括地方性熱點),貼近學生思想行為實際,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功能,并側重對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綜合概括能力的考查。
[3]從開卷考試考查的題型看,變主客觀題型相結合為主觀題為主。一般是說明題、分析題、論述題,也可能出現事理交融、觀點明確、分析透徹的小論文。近幾年,有些開放性試題中出現了大量“一材多題”的組合試題,以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種開卷考試,決定了中學政治課必須實施“以學生為本,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
中學政治課必須實施“以學生為本,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拋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方法,努力做到:
1. 營造參與環境,創設“群言堂”的民主教學氛圍教學活動是師生間情感和知識的雙向交流。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給學生以知識的熏陶、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塑造,引導學生挖掘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特定的認知主體和信息交換的主體。因此,教師不應把學生看成是“白板”、“容器”,而應把學生看成是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著的認知主體。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教生學,師講生聽。這種單向傳輸式的“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僅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調動和發揮,而且會使學生對社會、政治課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而在“以人為本,主體參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雙向性的,民主平等型與教導型的,強調教師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學習的主人,創設相互尊重與信任的支持型氛圍。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是將教材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必須是讓學生自己去質疑、思考和實踐。因而,教師應在保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讓課堂充滿民主氣氛,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就需要:
1.1合作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主體參與”教學實施的前提與基礎。課堂上應讓學生自由探索、熱烈討論、各抒己見。例如: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也不應是“看黑板,聽老師講”之類的語氣,而應是一種商討的語氣,如“老師是這樣想來的,你們看有沒有道理。”
1.2多給學生以肯定的評價。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允許學生犯錯誤,對學生大膽探索,敢于質疑的表現,老師要給予積極評價,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要及時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成功,貫徹賞識教育。
2. 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體參與”教學也非常強調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給學生分組時既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學習水平、知識、能力等差異進行混合或自愿結合編組,當然更為方便的也可以座位前后4人為一組。這樣就更有助于學生在合作的群體中在“無威脅”的課堂氛圍下,實施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
2.1參與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目標是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應力求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各小組的學習目標,在小組成員相互討論、探究中完成學習。例如: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先提出課題,然后讓各小組自學,并記錄下預習過程中產生的疑點,并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本課應該學會什么?”“你希望學會什么?”等。
2.2參與重、難點的確定。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主體參與”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嘗試不把教學重點、難點明示給學生,而要鼓勵啟發學生去尋找。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3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不應讓學生簡單地學習現成的結論,而應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從而在參與中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代替;重在疏導,又不能任其自然。
3.1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又會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善于質疑,提出問題,都是學生主體參與的途徑之一。教師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在預習課本時,要獨立思考,在討論問題時,要積極爭辯各抒己見。凡學生能通過獨立思考自我解決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只有當學生無法解決時,教師才給予必要的引導和講解。
3.2巧設激趣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教學要重視在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僅要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課堂導入,還要通過設計各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生主動性和思維的展開,同時還要選擇適合的媒體,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學的需要以及學校設備配置情況,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形象直觀、生動活潑。
3.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學生在思維過程中遇到矛盾和障礙時,教師需要及時為學生提供方法,拓寬思路,培養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這樣,學生就由被動聽講轉為自覺學習,主動參與、主動探索。
4. 注重學法指導,重視體驗活動,促進內化形成知識重要,學習知識的方法更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富爾也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此話頗富哲理性和預見性。特別是政治、社會課實行開卷考試后,教師注重對學生學法指導就變得更為迫切與重要。學會學習,這不僅是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以充分體現的根本標志,也是“主體參與”教學的核心所在。作為學生,要改變過去記、劃、背的傳統學法,要變被動為主動。要學會主動提出問題,學會舉例說明問題,學會整理教材。而這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得經歷一個教師引導、學生養成的過程。因而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要有自學課文、發現問題、聯系實際、提出問題、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此外,教學中還應注重體驗活動,促進內化形成。在情感、信念形成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教師應向學生提供體驗活動的機會,并讓學生參與體驗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應給他們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享受到主動參與教學的愉悅感。
“以人為本,主體參與”教學即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當然,“主體參與”并不意味著老師對教學活動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恰恰相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自由度越大,對教師的施教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師以更高超的施教藝術參與活動,實現其施教職能。教師應把握好“度”,在教學過程中,重在指導,不包辦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