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要內容,因為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實驗教材的識字體現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全學年要求認950個常用字,會寫其中的350個,小學階段要學生認識常用漢字2400多個。由于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所以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識字教學的效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年級的學生剛離開幼兒園進入學校學習,心理上難免產生緊張、厭學的情緒。再加上新教材識字量的增大,對幼小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可能一時承受不了。這時候,教師就要合理利用教材資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觀想象的因素,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識字環境,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自主識字活動當中去。怎樣才能讓學生輕松地投入到自主識字的氛圍中去呢?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捷徑。
利用多媒體識字,能幫助學生盡早學會識字方法,解決了識字教學中最基礎、最難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圖識字。為了使學生掌握字的結構,制作課件時要充分顯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在教學中很好體現形聲字的特征。如教青、請、蜻、清、情、晴、睛一組字時,第一幅畫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畫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讓學生結合屏幕上顯示的小河流水的畫面,讓學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礎上加什么偏旁呢?學生會很快地答出加三點水旁,教師在青上用鼠標一點,一個活靈活現的三點水旁就飛了過來,與青字組成了清字。操作時也可讓學生自己來完成。以同樣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幾個字。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一組教學完畢,大屏幕上再次出現這一組字的整體內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請(請坐)
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觀察,這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及怎樣才能又快又好地記住這一組字。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組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的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的記住這些字,而且記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會混淆了。學生逐漸地了解、理解了這一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形聲字的特點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學生認識和掌握,并逐漸學會運用這一規律自己去識字。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直觀演示指導學生看畫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把無意識記變為有意識記,把枯燥無味的識記變為形象的識記,收到記得快,記得牢的效果。
(1)展現演變過程。低年級學生難以將字形與表象統一。借助網絡軟件,先運用實物圖--象形字--現代漢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識字。這種由圖到字,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并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習慣。
識字的機械化,枯燥無味,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一年級孩子好玩,百玩不厭,故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有選擇地設計各種與生字聯系起來的游戲,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例如:(1)小貓釣魚。畫面上一只小貓在釣魚,水中小魚在游來游去,每條魚身上有一個生字。釣上一條魚,指定一個學生讀字。讀對了,魚會安然地進水桶。反之,魚就溜回水中。(2)打氣球。氣球飛起來了,每個氣球上有一個生字。請一個學生起來讀,讀對了,氣球就會爆炸,生字掉下來,掉一個生字得10分,十個讀對就100分。它也可以作為全班的練習,游戲開始,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結束后,教師用大屏幕展示同學的學習情況。(3)貼蘋果游戲。a:電腦上出現一棵蘋果樹,下方有本課的生字。指定一個學生報字,其他學生就將報到的生字貼到樹上。b:蘋果樹上有很多帶有字的蘋果,讓學生摘下蘋果,組成詞語放在下方的籃子中。(4)找朋友。畫面上左方有帶有漢字的食物畫,如:小蟲、竹葉、青草、蘿卜,右邊有幾種帶有漢字的動物畫,讓學生分別讀出各種動物和各種食物的名稱,然后幫助動物找出它們各自喜歡的食物,相對應地連在一起。在這類游戲過程中,學生通過連一連,貼一貼,猜一猜等活動,不時產生一種新鮮感,增強了識字欲望,充分激發了他們的識字興趣。
學生由于年齡小,回生現象比較嚴重,一個漢字要在學生的腦中扎下根,還必須通過反復練習,來強化記憶。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成為能反復練習的老師。尤其是漢字中許多相近字,小學生用字不分語言環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如渴、喝兩字,極易混淆。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先隨圖出示喝字,讓學生明白喝水要用口來喝,閃動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讓學生組詞。接著隨圖出示渴字,讓學生明白是缺水了,讓學生組詞。最后出示幾句話,讓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說說要用喝字還是渴字。這種由圖到字,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并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習慣。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